今年是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成立60周年。60年一甲子,回望过去,审视当下,前瞻未来,正当其时。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是2018年国际关系学院着眼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人才培养而建立的一个新系,在国际关系学院大家庭里比较年轻。如果说,守正创新是国际政治系(1996年后改系成立国际关系学院)过去60年发展史的鲜明标识,那么,国际组织和国际公共政策系的建立与发展无疑是这一鲜明标识的生动写照。下面我根据学院的安排,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分享若干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成立与发展的片段,一家之言,难免挂一漏万,权作参考消息。
一、与时俱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早期探索(1992—2009年)
严格意义上讲,国际关系学院开展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历史不算短,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冷战刚结束,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一些老师敏锐意识到,国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开始重新审视联合国的作用,研究国际组织和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重要性急剧上升。其中的代表性老师当推王杰教授。1992年,王杰教授在本科生中开设了“国际格局与国际组织”课程(1996年,我开始接手本科生的“国际格局与国际组织”课程,为当时在北大昌平校区的国关一年级本科生授课),同时为国际政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开设了“联合国与国际组织”专题研究课程,1993年编写出版了国际关系学院第一本国际组织专业教材《国际格局与国际组织》,并获评北京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王杰教授1993年开始在国际政治硕士专业下招收国际组织方向研究生,1997年开始在国际政治博士点下招收国际组织方向博士生,第一批博士生有张向晨和陈须隆。据不完全统计,在王杰教授指导的研究生中,目前在国际组织中工作或从事与国际组织密切相关的多边外交工作的学生不下10人,包括现任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张向晨、国际热带木材组织资深官员李强、联合国贸发会议资深官员王大为等。2000年,为加强国际组织研究,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成立,王杰教授担任首任中心主任直至2004年退休,后由我接任。在这一时期,她主编了《联合国遭逢挑战》《大国手中的权杖——安理会否决权研究》《国际机制论》《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学术著作,在国内国际组织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开拓者和引领者作用。她退休后我和梁云祥老师承担了相关工作。关于这个时期国际关系学院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王杰教授在2019年接受校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那一代人主要还是靠个体在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独木难成林,很难成大气候。”王杰教授的话当然有谦虚的成分,但也道出了这个时期学院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基本特点,即以自下而上和分散、个体、非系统的培养为主。尽管如此,这个时期的探索和积累为后来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不懈,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正式建立(2010—2018年)
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和专业的筹建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用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教授的话来说,“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国际关系学院自上而下,有组织的以专业和学科形式系统推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始于2010年。2010年4月中旬,时任北大教务长办公室主任的王小玥老师找到我咨询国关学院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事宜。此后不久接到她的通知,邀请我参加2010年6月5日在学校办公楼103举行的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座谈会。林建华常务副校长主持座谈会,李岩松副校长、来自国际关系学院的袁明老师、唐士其老师,环境学院的张世秋老师,人口所的陈功老师等涉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院系老师参加座谈会。林建华常务副校长首先在会上介绍了举行此次座谈会的背景。他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国际影响力显著上升,正大踏步走向世界,未来对国际组织人才的需求会大大增加,但目前我国国际组织人才严重不足。他特别提到,他此前在北大会见一位联合国高级官员时,这位高级官员谈到中国人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严重不足,远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在聘任时需要考虑代表性,他们在聘任中也特别关照来自中国的申请人,但符合条件的中国人很难找到。这位高级官员的话给他很大冲击和刺激,他决心在北大积极推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由于不大清楚北大在这方面的基础情况,专门召开此次会议,旨在通过校内跨学科合作推进此事。他表示北大应该在这方面尽早采取行动,充分利用北大的综合学科优势和与国际组织交往多的特点,为国家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座谈会讨论非常热烈,来自不同院系的专家介绍了各自院系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和取得的进展。大家在会上积极建言献策。袁明老师提出非常具体的三个建议,一是在北大与联合国基金会合作开设国际事务高端人才暑期培训班,二是拓展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项目,三是邀请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局长霍百安女士和她长期在联合国工作的丈夫来北大为学生们授课。与会专家还提出通过开设研究生班或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的方式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方案。林建华常务副校长在总结发言时强调,北大要从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整体布局上来设计这件事情,要找到切入点,争取这个学期末能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可以先从比较容易的项目开始做起,如开展一些培训项目。可以委托国际关系学院或校内其他对此感兴趣的单位先把这件事情做起来。他同时提议请时任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唐士其教授牵头起草一个关于北大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文件,阐明学校对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的观点和看法,作为今后推进这项工作的基础。
接受任务后,唐士其教授组织国际关系学院老师多次开会讨论,于2010年7月前先后提出了《关于设立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事务)硕士研究生项目的初步设想》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公共政策”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草案)》两份报告并上报学校。培养方案提议由北大各院系推荐有志在国际组织工作的优秀本科毕业生,以免试的方式进入国际关系学院进行为期两年的硕士阶段学习。这样,他们将兼具不同的学科基础与国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能够适应不同类别的国际组织对高端人才的需要。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林建华常务副校长不久后出任重庆大学校长,离开了北大。由于这个项目牵涉到学校多个部门,在他离开之后,项目推动中出现了各种原先没有考虑到的困难。尽管如此,北大和国际关系学院认为这是使命所系,因此一直在可能的条件下,寻找适当的形式推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在学校支持下,国际关系学院曾经尝试申请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硕士目录中增设国际公共政策专业硕士,但也因各种原因搁浅。此后,唐士其教授又积极奔走,在学校相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经过专家论证和学校学位委员会审议,最终于2014年成功地在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之下设立国际公共政策(MIPP)方向,并在国际关系学院设立硕士学位点。随后,学院任命朱文莉老师为国际公共政策项目主任,成员包括雷少华、项佐涛、节大磊等老师。2015年,国际关系学院顺利招收了第一届专业硕士。
国际公共政策专业的设立,使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组织人才的学位教育获得了合法性。但学院在教学工作中发现,由于学院把MIPP设为公共管理专业下属的一个方向,因此学生入学考试时需要参加管理学的全国联考。至于国际关系的相关知识背景,只能在复试中考查。也就是说,这个考试方式限制了学院招收到具有合适专业知识背景的考生进入该项目学习。
问题的发现使学院继续寻找新的路径。唐士其教授提出在国际关系学院进一步整合资源,系统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设想,力主设立国际组织本科与硕士项目。2016年,唐士其教授提出以“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IO&IPP)”为名统合已有项目和未来的申报项目,利用北大自主设立二级学科的权限,争取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立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二级学科。在申请和论证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二级学科期间,林建华教授已经回到北大任校长。学院的申请得到林建华校长和时任党委书记郝平教授的大力支持。2017年6月的一个周一晚上,我在学校英杰交流中心开会碰到林校长,谈到他当年积极推进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遇到一些困难时,他当即表示,你回去告诉学院主要领导,我这周四上午带队去国关学院现场开会帮助你们解决问题。三天后林校长率学校相关部门领导到国际关系学院调研并承诺给予大力支持。2017年8月31日上午,学院在国关大楼C座202室召开会议,参会人员包括虎翼雄、唐士其、吴强、范士明、我和刘莲莲等老师。会议明确了9月15日前向学校学位委员会申请自主设立“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二级学科,并决定组建国际组织与公共政策专业教研室,由我负责,由刘莲莲老师、罗杭老师、雷少华老师、祁昊天老师组成核心教师团队。在经过一系列相关程序后,2017年11月15日下午,我根据学院的安排在北大办公楼103室向北大学位评定委员会作了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专业情况的专题汇报。汇报情况很顺利,在回答问题环节,委员们都很支持。我记得林建华校长在会上半开玩笑地说,你们干脆把博士点也一起申请了吧。此次会议正式批准了国际关系学院自主设立政治学二级学科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硕士专业。
北大同意设置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文件
2017年12月11日,国际关系学院正式成立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教研室,由我担任主任,雷少华担任副主任。2018年初学校又同意国际关系学院在本科国际政治专业下设立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方向,通过转院和转专业的方式在二年级时面向全校招收学生,同时设立双学位和辅修学位。2018年,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本科项目正式招生。2019年招收了第一届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硕士生。
2018年9月15日,北大“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本科项目”正式起航。北大校长林建华(前排右6)专程赶来看望该项目的师生,并与大家在国关楼前合影留念。前排左5为时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
2019年9月初,第一届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北大校长郝平(前排右4)、副校长王博(前排左5)、研究生院副院长姜国华(前排右1)、社科部部长龚六堂(前排左3)等学校和有关部门领导专程看望学生并合影留念。前排右2和左2分别为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和笔者。
2019年9月5日,北京大学校报用两个专版对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项目进行全方位报道。
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是北京大学为服务国家战略,推进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人才培养而设置的一个全新的专业。学院将其确定为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为统一协调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的本科项目、硕士项目、国际政治博士专业下的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方向和MIPP,更好地推动国际组织和国际公共政策二级学科的建设,将该学科打造成国际关系学院学科建设的新亮点,进一步提升学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学院于2018年4月向北大学科建设办公室申请建立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同年5月获批。学院任命我为系主任,雷少华为副系主任。中国高校第一个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后终于正式成立。
三、全面推进“八个一”工程,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建设成绩斐然(2019年至今)
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的建立离不开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时代的大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全球治理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因此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是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推送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培养具有参与全球治理知识和能力的高质量人才,鼓励和支持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提出“要完善选拔方式、丰富选拔手段,让更多的青年群体代表参与国际交流。培养推荐青年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因此,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和专业的成立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如何建设好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我们对欧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顶尖学府,如巴黎政治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日内瓦高院、哥伦比亚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等进行了调研,在结合中国国情、北大校情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专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专业的发展目标是国内领先,世界一流。专业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是突出“国际性”“交叉性”和“应用性”“三性合一”,三位一体,深度融合。专业重点培养我国的国际组织人才,同时也招收部分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使项目本身展现国际化和多样性特色。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悉中外文化、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具有多元文化背景下良好交流沟通能力的优秀国际组织人才。另外,为其他高校培养国际组织教学师资是有关部门对该专业提出的一项要求。
近年来,我们以学科建设为牵引,努力打造八个“一”工程,全面推进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建设,取得重要积极进展。
——形成一个比较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
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的最大特色是“国际性”“交叉性”和“应用性”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必须充分反映这一特色。我们开设了国际组织概论、国际公共政策导论、国际冲突与危机管控、国际发展政策、国际环境气候政策、国际公共卫生政策、国际贸易与投资政策、国际人权政策、定量分析方法等专业核心课程,并依托北京大学40多个“双一流”学科,为项目学生提供了70多门跨学科优质课程。为确保该专业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开设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前沿名家系列讲座”,将其列为本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必修课,聘请多位具有丰富多边外事外交实践经验的中国部长、大使和国际组织高官及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同时,还面向全校师生不定期举办“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高端系列讲座”。我们与研究生院、国合部合作,举办“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证书项目”。将学生赴国际组织全职实习3—6个月列为主要课程是本专业课程设置的突出亮点。与此同时,我们专业还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为全校学生提供了《全球政治经济大趋势》《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谈判模拟与国际文书写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部长大使讲座》等四门与国际组织密切相关的线上课程(慕课)。目前学院已形成本硕博贯通培养、学位教育和非学位教育、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互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格局,为不同需求的北大学生学习国际组织知识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对北大国际组织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近日,一个好消息传来,2019级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学生刘思宇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2024年罗德奖学金。
2021年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前沿名家系列讲座一览表
2018年12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高端系列讲座”启动仪式暨首场讲座在燕京学堂B101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校长郝平作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讲座。
2021年3月20日下午,时任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袁明教授主讲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高端讲座——“见证历史,思考未来”。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师资强,则专业强。近年来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致力于打造一支与国际性、交叉性和应用性三位一体相匹配的师资队伍。为此,一方面从学院其他专业抽调教师,一方面从外面引进教师。在此过程中王逸舟老师给予了许多具体的业务指导。北京大学校长郝平教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对国际组织文化和运行机制有非常全面深入的了解。他对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非常支持,欣然同意加入该专业,成为师资队伍中的一员。在中国高校的主要领导中有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的情况极为罕见。目前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已基本组建完毕,包括2位教授(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和笔者)、3位副教授(雷少华副教授、刘莲莲长聘副教授、罗杭长聘副教授),3位助理教授(祁昊天、陈沐阳、赖华夏)。所有老师都拥有海内外名校博士学位,均能用中英双语讲授专业课,研究领域涉及:国际组织理论、国际法与全球治理、国际公共政策分析、国际冲突与危机管控、国际发展政策、国际环境与气候政策、国际公共卫生政策、国际贸易与投资政策等。据初步统计,建系6年来,本系老师围绕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出版中英文著作8部,译著1部,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80余篇,在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显示出强大的学术竞争力。这是国关学院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核心师资,占整个师资队伍的三分之一;师资队伍的第二个三分之一是充分利用北京大学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在文理工等学科安排了一系列课程供学生修读;师资队伍的第三个三分之一,则来自校外的资深国际组织高官和中国多边外交大使。
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近年来国际关系学院在为国内高校培养国际组织教学师资方面取得积极成果,例如外交学院的董亮老师、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胡王云老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院的李博轩老师、孟子祺老师等均是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组织和国际公共政策项目毕业的博士。
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教师队伍,从左至右:雷少华、赖华夏、陈沐阳、刘莲莲、郝平、笔者、罗杭、祁昊天。
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老师近年出版的部分著作
——出版一套国际组织精品教材
就目前我国国际组织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而言,现有教材难以满足需求。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利用自身学术研究优势,于2020年8月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签署协议,联合出版“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列丛书”,包括《国际组织概论》《国际组织理论》《国际公共政策导论》《国际法与国际关系》《国际危机管控导论》《国际环境与气候政策导论》《国际发展学概论》《国际卫生政策导论》《国际公务员实务概论》等10部教材。其中由何昌垂教授等编写的《国际公务员实务概论》一书已于2021年9月出版,梁云祥教授编写的《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一书即将于近期出版。
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教材
——引入一个新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经过前期研讨和筹备,在借鉴博弈论和军事推演方法的基础上,与国防大学、军科院等单位的资深专家合作,将情景发展式研讨教学方法(Scenario Development Discussion, SDD)应用到以国际组织和国际公共政策课程为代表的实务型教学课堂中,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一种真实的多边外交和谈判场景,激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处理多边外交和国际危机的实际工作能力。情景发展式研讨教学是一种较为新颖的研讨和教学方式。在流程导控的前提下,各行为体通过参与情景(场景)模拟、角色分工扮演和沉浸式互动研讨的方式进行案例解读和研究,使政策评估和分析更趋近于真实,有助于检验各种政策的有效性,丰富预案的完备性。该教学方法的应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2021年该教学成果被评为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最近四年,我们又将该教学方法应用于中央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专题研修班的教学之中,受到干部学员们的高度肯定和热烈欢迎。该成果作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教育培训的优秀典型案例,入选2021年7—8月由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主办的“新时代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成就巡礼展”,在国家博物馆进行了隆重的成果展出。
2020年国际关系学院危机应对情景教学现场
2023年10月21—23日,由国际关系学院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共同主办的“青年使命,自然向好”——2023年模拟全球环境谈判青年峰会成功举办。此前已连续5年举办模拟全球环境谈判。
情景发展式研讨教学方法获评2021年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情景发展式研讨教学方法入选2021年“新时代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成就巡礼展”。
——建设一个功能强大的国际组织数据库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国际公共政策研究
国际组织数据库建设是开展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国际组织研究和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学术工程。2021年7月22日,北京大学国际组织数据库建设工作正式启动。该项工作依托北京大学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技术支持,在北大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的协调下,由本专业联合法学院、教育学院、政管学院、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信息管理系、图书馆等相关机构,形成强有力的跨学科团队,旨在10年内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数据库。截至2024年11月,国际组织数据库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建成国际组织画像数据库和国际组织领导人数据库,目前在校内试运行。与此同时,本专业与北大碳中和研究院和北大计算社会科学研究院(青岛)于2024年初联合启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全球气候治理研究项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国际公共政策研究,创新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研究范式与方法,目前进展顺利,已在联合国巴库气候大会成功发布《数据智能驱动的全球气候治理主题分析报告》。
2024年11月14日,笔者在联合国巴库气候大会(COP29)现场发布《数据智能驱动的全球气候治理主题分析报告》。
——打造一个国内高端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
推动中国高校国际组织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交流与合作是中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从这一思路出发,2018年4月18日,国际关系学院与中国联合国协会在北京大学联合举办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论坛,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米纳·穆罕默德发来视频致辞。中组部人才局、人社部国际司等有关部门领导和15所中国高校负责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的负责人围绕“中国学术界对国际组织理论研究的新思考”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政策、实践与教学”两大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广受好评。2019年11月16—17日,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承办的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论坛在北大举行。来自联合国驻华机构、亚投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多个国际组织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外交部、发改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等多个中国党和政府部门的资深官员及30多所开展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国高校的代表相聚北大,围绕全球治理的走向和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研讨,社会反响热烈。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原文化部部长蔡武,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牛伟宏,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司长郝斌,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际合作司司长田林,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副校长王博,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林毅夫及30多所中国高校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的负责人出席论坛。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论坛因新冠疫情一度暂停,将于2024年底重启。近年来,我们也大力发展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委会的深度合作。
2018年4月18日,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米纳·穆罕默德在国际关系学院与中国联合国协会于北京大学联合举办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论坛上视频致辞。
2019年11月16日,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前排左5)、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前排左6)与出席2019年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论坛的部分嘉宾合影。
——建立一个高水平国际化学术网络
为提高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借鉴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领域的世界顶尖学府的办学经验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为提高国际组织领域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国际关系学院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与巴黎政治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乔治城大学、日内瓦高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和人员交流合作关系。
2019年5月21日,唐士其院长会见来访的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与发展学院(简称日内瓦高院)院长菲利普·布林(PhilippeBurrin)教授。笔者和副院长董昭华参加会见。
2023年11月3日,唐士其院长会见来访的巴黎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院长阿兰查·冈萨雷斯。
2019年3月26日,笔者在访问巴黎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期间与该院副院长Mark Maloney教授(左2)交流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路径与方法。
2019年3月28日,笔者在巴黎政治大学与巴黎政治大学国际公共管理硕士项目主任Richard Balme教授讨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问题。
2019年7月20日,在日内瓦高院与院长菲利普·布林讨论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问题。从左自右:陈绍锋、笔者、菲利普·布林 、张园园。
——积极拓展和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赴国际组织实习通道。
大学生赴国际组织实习是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但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本专业将本科生赴国际组织实习3—6个月作为必修课,首开全球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先河。为确保本专业的学生能够找到在国际组织实习的机会,学院积极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在华国际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学生的实习机会。在实习资金支持方面,学院得到了新奥集团的大力支持。目前学生实习情况总体平稳顺利。
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2019级本科生刘思宇在联合国纽约总部的青年事务办公室的工作照。
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欧阳瑞泽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总干事办公室的工作照。
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周真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环境署的工作照。
2021年,第一届北大“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本科项目”学生在完成国际组织实习和其他学习要求后顺利毕业。
四、结束语
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在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取得的成绩得到北大和教育部、中组部、人社部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为此,教育部将2023年成立的全国国际事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北大,北大又决定由国际关系学院具体负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有其内在规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做出持续不断的努力;但形势逼人,也等不得,慢不得,如何做到蹄疾步稳,尽快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项目是今后一段时间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发展的首要课题。当前,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也必须跟上这一时代潮流,加大学科交叉与融合力度。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望未来,有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所催生的时代对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人才的强烈需求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所共同形成的“天时”,有位于全国国际交往中心之都——北京和全国国际学术交流高地——北京大学所共同形成的“地利”,有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精诚团结、和谐为贵、大气从容的优良传统和全院师生矢志不渝,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风貌所共同形成的“人和”,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的发展前途不可限量,对此我充满信心。
今年是国际政治系建系60周年,也恰逢我本人进入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本科专业学习40周年。我有幸见证和经历了国际政治系后40年的沧桑巨变和快速发展,也有幸全程参与了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的建设。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在此由衷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发展的北大和国内外各界人士!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当本文初稿完成,请林建华老校长核实当年决策的一些关键细节时,他反复叮嘱一定要积极培养国际组织人才,这是北大的责任。殷殷嘱托,令人动容!
我最近常常问自己,如果要用一句话来集中总结和概括国际政治系的60年发展历程,充分体现国际关系学院的院格和院品,应该怎么说呢?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1925年北京大学建校27周年校庆之际,鲁迅先生应北大学生会的要求曾写了一篇短文《我观北大》,他在文中对北大作了这样的评价:“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这个评价被后世广为传播和引用。在我们隆重和深情纪念国际政治系建立60周年之际,我想套用以上的“鲁迅体”,用下面这句话结束本文并以极诚挚和感恩的心情献给一路栉风沐雨,风雨兼程,走过60年不平凡历程,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且未来充满希望的国际政治系(国际关系学院):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守正创新,兼容并包,从未懈怠,要使北大、中国和世界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参考资料:
1.《北京大学校报》2019年9月5日,第1526期第2—3版。
2.唐士其:“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列教材”总序,载于何昌垂主编:《国际公务员实务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3.张海滨、郑如青、张园园:“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人才支撑”,《神州学人》,2021年第10期。
4.张海滨:“近年来北京大学在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载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编:《聚焦国家战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23年版。
曾任北大教务长办公室主任的王小玥老师为本文提供了很有价值的材料,特此致谢。
个人简介:
张海滨,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系主任,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中国环境与气候外交。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先后获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兼任全国国际事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委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国际政治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重要成员参加联合国多边环境谈判。
(图片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