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我的母系(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现改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立60周年。回首北大的起始岁月,我脑海中第一时间浮现的情景便是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军训时,班主任王联老师去看望我们。
国政系1992级全班同学秋游(左一是班主任王联老师),1994年9月24日
我们92级是北大最后一届军训生(从89级开始,连续四届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军训一年)。那时大家青春年少,又加上封闭在军校,听说班主任要来,真是又激动又好奇。我们92级国政系女生18人都在22中队,大家集中在我们一班宿舍准备接驾。只记得那天,天朗气清,王联老师着白衬衫黑裤子,玉树临风、明眸皓齿,酷似黎明;他一进屋,我们一帮叽叽喳喳的女生立刻停止了喧嚣,全都屏息看着他。
“黎明老师请坐!”不知道谁大胆喊了出来,大家这才哄堂大笑缓过神来,倒水的倒水,上茶的上茶——就这样,我们幸福地围着“黎明”老师聊了许久,直到他离开。回到北大后,王联老师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确实是我们92级遇到的最好的班主任:他既像老师,又像朋友;他把自己最青春的年华同我们大家一起度过,我们班毕业前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记得还有专访刊登在当年的《北京青年报》上。
北京青年报专访优秀班集体合影(前排左三为作者),摄于1997年
一、班级选举
国政系——我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怀着以后要当外交官的理想。但真正学起来,我发现自己一没政治细胞,二没国际头脑,三没演讲能力,完全不适合这个专业。就拿班级选举来说,我们92班级绝对是最民主的团体,所有竞选班干部的同学必须上台发表竞选演说,谁能当选完全由同学们的投票决定。这对于我,真的是人生第一次。
我天生怯懦不善言辞,王联老师鼓励我竞选副班长(班里男生30多个,所以正班长是男生),我虽然心里忐忑,但比较听老师的话,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真的就走上了讲台。一站上去,立刻我就两股战战,说话瑟瑟发抖,脑海里想起心理课上老师讲过就当观众是大白菜。
但看着大家我怎么也想不起大白菜,倒是同学们一个个都微笑看着我,给了我莫大的勇气;我很快就宣讲完红着脸回到座位上,那心跳估计十里外都听得到。结果我顺利当选,有一、两个平时我很欣赏的男同学竟然落选了;我暗暗为他们鸣不平。
班里一位男同学意味深长的总结说:这很正常,当两个人所代表的背后集团竞争的时候,往往是没有任何集团归属的第三方当选。
我总算第一次弄明白了学国际政治的人就是比一般人看得深刻。
二、担任系团委学生干部
由于喜欢绘画,班委推荐我去系团委担任宣传委员,一方面为系里画板报什么的,同时也能作为系里跟班级的沟通桥梁。我同样顺从的执行,凡是体育赛事或者艺术活动什么的,我都要在大黑板上写宋体字,画宣传海报;干了半年后,当时团委书记罗志良老师就建议我不能只会干活,还要动脑子,要学会策划。
记得有一次挨了训,我一时冲动就辞了团委的工作,觉得自己任劳任怨,付出时间和精力不被认可,很是委屈。但我的上级,当时一位90级的学长知道后语重心长的开导我,批评我太脆弱,要让我认真对待自己存在的短板;他语重心长的一句话后来一直是我的座右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没有人会关注你照顾你,你必须自立自强。
如今,我在清华大学也已经工作20多年了,看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是两个学校共通的。
总之,在系里担任学生工作那几年,从90级、91级等高年级的学长那里受益匪浅。也是当年的学生工作锻炼,让我见识到一些才华横溢的学长,他们中的几个现在也成为业界有名的大咖。
三、百花齐放的老师们
当学生的时候,老师永远都是我们茶余饭后热衷的话题。记得,当时有一位老师讲《欧洲外交史》,上课时我对各国打来打去的故事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但一下课就搞不清哪国的国王为了利益娶哪国的公主;欧洲就那么大,“几世”却特别多,背诵这些就要了我的命;那门课是分数最低的。但有一句话却永远记得: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这就是国际关系的真谛。这句话我在后来的人生中,越发觉得用在任何地方都受用。
最优雅的女老师是王杰老师,她上课永远都是微笑着,不紧不慢,让我发誓老了也要像王老师那样有风度。
笑容最灿烂的女老师是许静老师,我觉得她既拥有着茱莉亚·罗伯茨的神韵,又拥有克里奥佩特拉女王智慧的头脑。
最博学的女老师是朱文莉老师,她不苟言笑,但谁提问都难不倒她,而且侃侃而谈,旁征博引,是本活字典。
女生们最喜欢上许振洲老师的课,他刚从法国回来,风度翩翩;但我却比较怕他,因为第一次上他的课,我就迟到了,被老师犀利的眼神狠狠瞪了一下,从此我就不敢再造次。
活得最潇洒的老师是杨朝晖老师,他喜欢笑,脸上就像绽开了一朵菊花;据说他会跟男生坐在楼道里打牌;虽然我无从核实真假,但很喜欢杨老师云淡风轻、闲云野鹤的气质。
最喜欢听李茂春老师预测国际形势的未来,当时他做讲座“预测香港未来”还是1993年,后来1997年香港回归再次证明他当年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那一年七月正好我们92级毕业,在天安门广场有幸跳了最后一场集体舞,迎接香港回归。
还有很多老师,无法逐个去回忆,但不论哪位老师,都引领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
四、找到灵魂挚爱
北大允许学生自由听课,鼓励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我听了很多艺术类的课,比如戴锦华老师的电影欣赏,朱青生老师的西方艺术史,还有影视编辑、摄影构图、中国绘画史、中西音乐史等。很多业余时间也是在图书馆翻阅古今中外大师的画册或者传记。
大二的时候,我遇到了为我打开后半生戏剧大门的英达老师。
英达老师那时刚从国外回来,在他的领导下成立了北大学生戏剧社,他不仅为我们上课,还邀请了冯小刚老师、谢园老师和文兴宇老师等培训我们,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话剧这门艺术。当年,邵泽辉是社长(后来成为话剧界大导),撒贝宁、王润等我们都是社员;大家一起排练并演出《小王子》《魔椅》等剧目。在清华工作之后,我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继续深造学习话剧艺术。2014年成立了清华大学工会剧艺社(公益),我担任社长十多年,将曹禺、杨绛、钱钟书三位大师的作品搬上话剧舞台,并进行原创话剧创作,校内外演出60余场,培养了很多朗诵和话剧爱好者。
虽然我毕业后并未从事跟国际政治有关的工作,但是大学的经历让我开阔了视野,掌握了终身学习的方法,遇到了帮助过我的老师、学长和同学,燕园所受的教育是我后半生拥有理想精神高地的文脉所在。
个人简介:
王春红,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就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现任清华大学土水学院党办副主任、工会副主席,水利系办公室副主任。同时担任清华大学工会剧艺社社长,曾主演话剧《日出》陈白露、《雷雨》繁漪、《星期六下午的咖啡厅》老板娘、《怀疑》穆勒太太、《芳心之罪》莱妮、《早安妈妈》妈妈、《远去的家园》艾尔玛;主演微电影《青春禁忌游戏》老师;主演朗读剧《家中红旗不倒》阿朱、《玻璃动物园》阿曼达、《金龙》青年;担任话剧《怀疑》制作人;话剧《花与剑》《我们的小镇》舞台监督;话剧《称心如意》《围城》《忻东旺》导演;话剧《忻东旺》编剧;儿童剧《青鸟》《成长》导演;朗读剧《八个女人》《离去》《办公室的故事》《怀疑》《称心如意》《围城》导演;《诗意中国——中华世纪坛中秋国际原创诗会》副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