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本科录取,到2000年硕士毕业,我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以及后来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度过了7年的青春年华(当年我们还需要在石家庄陆军学院军训一年)。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值此北大国际政治系成立60周年之际,我也离开美丽的燕园整整24年了。回望在北大的日子,无数个美好的片段浮现眼前,重拾一二,温故知新。
在38楼209宿舍。墙上贴的是哈斯勒、劳德鲁普等国际球星的海报。(拍摄时间大约为1993年12月)
一、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我所在的北大国政系1992级本科班挺有名的,曾荣获1997年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这是一份非常高的荣誉。虽然我已经毕业很久了,但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时候,还经常会遇到有人点赞,说你们是全国先进班集体啊。那一刻的感觉十分光荣,禁不住又将思绪拉回30年前的那段激情燃烧的青葱岁月。“说说你们班为什么能如此优秀吧?”记忆逐渐模糊的我已无法给出具体细节,当年《人民日报》有刊登一篇采访和介绍我们班的文章可以查询了解下,但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我们班集体活动非常多。
是的,集体活动很多!我们班主任是王联老师,他是国政系86级本科、90级硕士,接任我们班主任时刚刚硕士毕业,比我们班同学大不了几岁。我们班男生在北大住的是38楼,他的青年教师单身宿舍就在我们对面的40楼,所以他经常在学一打了饭到男生宿舍和我们一起吃,而我们几个喜欢踢球的同学周末也经常跑到他宿舍以聊天名义公然去看意甲转播。
刚进入北大不到半个月,我们全班就骑着自行车到卢沟桥赏月过中秋。而在之后的几年里,无论是春游、秋游,还是平时的周末郊游,我们班的足迹几乎踏遍了燕园的各个角落,逛遍了北京的大小名胜,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香山赏红叶、植物园野餐、圆明园怀古、泛舟颐和园、远足黑龙潭,到八达岭登万里长城、去王府井看希腊话剧,以及在未名湖和静园草坪搞义务劳动、过团日活动……真是数不胜数。
卢沟桥篝火,在永定河床上过中秋。(拍摄时间大约为1993年9月)
在各项活动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一天骑遍十三陵的“壮举”。十三陵位于昌平区,距离北大校园约40公里,当时只有长陵、定陵是对游客开放的,有专门的旅游线路,另外十一陵虽未进行旅游开发,但也没有封闭,可以自行前往。我们班同学大约在凌晨一两点左右从北大出发,骑行约四个小时抵达十三陵,在神道处简单休整和早餐后,开始逐一游览各座皇陵。明朝皇家陵寝有固定的形制,祾恩殿、棂星门、石供案、明楼、宝城……是各座皇陵的标配,但因为修建时长、国库盈虚、个人喜好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规模大小、精致程度等又各有不同。记得当时还有同学带了一本书,对每座皇陵都有详细的介绍,一边游览一边阅读一边研究,收获颇丰。
在十三陵石像生前留影。(拍摄时间大约为1994年10月)
从北大到十三陵,来回就得有约80公里,再加上十三座皇陵之间的穿梭,一天下来骑行至少超过100公里。因为头天晚上没有睡觉,下午3点多往回骑的时候,眼睛都快睁不开了,恨不得一边骑车一边都要睡着了。如此之累,以至于后面几次再组织十三陵骑行活动时,参与的同学少了一些,但我依然乐此不疲,因为对我来说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上都是一次很好的磨炼。直到后来有老师到昌平校区授课,我们周五下午先骑车过去,在昌平校区休息一晚之后,第二天再骑行一圈十三陵,这样就明显轻松很多了。
班级的各种集体活动,特别是多次的文化骑行活动,对我的影响很大。现在我到外地出差,只要时间允许我的第一选择就是逛博物馆,了解当地的地理、历史、人文情况,而这对我目前所从事的国际教育、国际文化交流工作也有很大的裨益。
二、毕生难忘的足球比赛
在北大8年(含军训一年),除了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我的课余时间大多是在五四或一体球场上度过的。足球是我最大的爱好,不仅喜欢看(经常跑去班主任王联老师的宿舍去看比赛转播),也喜欢踢,有幸代表系队/院队踢了多年的北大杯和硕士杯足球赛。
当年咱们国政系足球水平不算很强,不像最近几年国关学院在北大杯上拿冠军拿到手软,让我们这些师兄倍感扬眉吐气的同时也表示“羡慕嫉妒但不恨”。在我参加过的历届北大杯足球赛里,1995年那一届是最难忘的。
92级本科班的四位足球少年(从左至右):王欣宇、钟建军、彭广京、谭亚凌。(拍摄时间为1997年4月3日)
在准备那年的北大杯比赛前,90级任舟师兄郑重地把系队队长袖标交给了我,让我好好把系队组织起来。为了不辱使命,也结合上一年比赛的经验教训,我首先是尽量发动系里各年级的师兄师弟积极加入,并利用国政系留学生多的特点专门跑到勺园吸收多位留学生入队,然后再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安排场上位置和战术。当时我们那届的队员有:90级任舟、汤炜、韦展辉;91级秦力洪、二阶堂和野(日本);92级彭广京、王欣宇、钟建军、谭亚凌、童庆安、史哲、钟凯锋;93级周晓鹏、王首宇、姜光文、哈立德(叙利亚)、高泽真治(日本)、穆斯塔法(莫桑比克);博士生德格(挪威)……(记忆力有限,如有遗漏或写错名字的还请各位师兄师弟谅解!)
在那届比赛中,几位留学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二阶堂和野守门是专业的,在比赛中各种高接低挡、飞身救险;中后卫德格身高一米九几,又高又壮,绝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最终他还入选了那届北大杯的最佳阵容;哈立德不仅技术一流,节奏感还特别好,妥妥的“中场节拍器”;高泽真治身材虽然不高,但速度极快,是锋线上的一把尖刀;穆斯塔法则是体力极好,前后满场飞奔。
第一场比赛对光华。两队因为能够上场几位留学生的问题各不相让:光华说留学生是外援,按照国际足联的规则只能同时上三个;但我们坚持留学生就是我们系的学生,并不是外援,要一下上五个。双方因此僵持不下,迟迟不能开场,最后是新任校学生会主席、我们班的张菁同学亲自出面协调,双方才各让一步,同意上四个留学生而得以顺利比赛。最终我们以2:1战胜光华,取得“开门红”。
第二场比赛的对手是信管。信管有三名校队队员,实力很强。为此,我们坚持稳守反击的策略,并安排体力好还特别能跑的钟建军专门盯防对方的校队前锋,不管他到那里都死死跟住,以至于下半场校队前锋“恼羞成怒”推倒了钟建军而被红牌罚下。最终我们在落后一球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斗志和人数的优势,将比分扳成了1:1平。
两场比赛一胜一平,我们以小组第一的成绩晋级八强(当时北大杯的规则是小组赛分成八个小组,只有每个小组的第一名才能晋级淘汰赛)。在1/4决赛中,我们面对的是经院。经院的打法以短传配合为主,层层推进,颇有点巅峰时期巴萨的感觉。对此,我们还是坚持防守为主的战术,以坚决的拼抢阻断对方的传球,并通过一次成功的快速反击以1:0击败经院,再进一步。不过,因为两位防守核心德格和二阶堂和野一个因为生病一个因为有事而缺席,我们在半决赛中遗憾不敌文理学院,最终止步四强。
虽然无缘决赛,但这已经创造了我们那几年的最佳战绩,所有的队员都很开心,记得在庆功会上几位即将毕业的90级师兄都喝高了。后面几年比赛,我们也没有再取得过这么好的成绩。1995年北大杯也就成了我在北大足球赛场上最高光的回忆。
足球可以说是我一生的最爱,多年的运动让我能保持较为健康的体魄,到现在我还尽量争取每周能踢一场。2023和2024年,我也连续两年代表北大92/93队参加了跟清华93的“紫红决”友谊赛,并作为主力右后卫打满全场(一个小时)。
在清华大学西大操场参加北大92/93V清华93第二届“紫红决”友谊赛。(拍摄时间为2024年9月28日)
毕业之后,我就来到广州工作。这么多年,我的心一直都没有离开燕园,一有机会回北京我都会尽量到未名湖走走,到国关学院大楼的老师办公室坐坐。感谢所有在本科、硕士研究生期间教过我的老师们,感谢国政92级本科班、97级硕士研究生班所有优秀的同学们,让我拥有了一段精彩难忘的大学时光和一生不断的友谊!
个人简介:
彭广京,来自广西桂林市兴安县,1992级北京大学国政系本科班、1997级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班学生。2000年硕士毕业后赴广州工作,先后从事媒体行业和国际教育行业,目前为寰宇通桥(广州)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营业务为留学和海外研学等。
(图片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