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此间的少年》第一句台词是“在一个地方呆得太久,就会渐渐地忘掉时间。”这句话是我在燕园学习生活了近十年最深的感受,很多故事和记忆的交织,都是在一个熟悉的地方。毕业后,我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有了和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们一样的职业。因此,当本科班主任王联老师联系我们在国关学院的前身国政系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写回忆文章时,我纷乱的脑海里最先想到的就是这十载岁月里与学院老师们交往的点点滴滴。他们教我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讲课,如何做研究,以及做一名什么样的老师。
一、如何与学生相处
我入职后不久,有一天正巧与学院领导同乘校车,他们询问我是否有意愿担任大一新生的班主任。我没有犹豫就应允了,因为我第一时间就想起了我本科时的班主任王联老师。刚入学时,我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不适应,每当困惑时就会去找王老师聊天。面对我的焦虑,王老师总是温文尔雅,耐心地倾听。印象中,王老师似乎并没有提出什么具体的解决方案,但每次聊天结束,走出国关楼时我都倍感轻松,能感受到洒在身上的阳光。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QQ上发了一条动态,大意是要跟过去的痛苦体验“告别”,然后就睡觉了。第二天一大早,对面宿舍的家福就来敲我们宿舍的门,因为王老师看到了我的动态,怕我有什么意外。其实我当时只是在调整心态,但没想到王老师在默默关心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王老师平时在与我们相处时,总是看我们聊、玩,并不怎么多说话。但那一次,我感受到王老师内心对学生时时刻刻的牵挂。
每当我回想起自己的大学时光时,总能想到温暖的12级3班。在王老师的组织下,3班的集体活动十分丰富:我们一起在空山新雨后爬香山,一起在静园草坪吃月饼、过中秋。最难忘的,就是在王老师家里一起跨年,王老师和师母给我们炒菜、煮饺子。现在,我已不记得那天聊了什么、玩了什么、唱了什么,但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在北京寒冷的冬天所感受到的温暖与情谊。这份情谊,属于王老师,也属于我们这群朝夕相处的同学。毕业后,我们同学尽管分布在天南海北,世界各地,但都铭记着彼此的友谊。如今,我也是一名班主任。我从王老师身上学到的,就是做一名“倾听者与陪伴者”,倾听学生的心声,陪伴学生的成长。
2012年9月7日,班级秋游爬香山(后排左三为作者,后排右一为王联老师)
二、如何讲课
我是2022年7月入职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在我尚未毕业时,学院教务老师联系我能否承担《国际关系史》(下,即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史)课程的讲授任务。我在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均修过或旁听过与这一段历史相关的课程,学院方连庆老师、王炳元老师和刘金质老师主编的教材我也经常翻阅。因此对这门课程的知识点比较熟悉。但对如何上好这门课,也就是站在讲台上,以什么样的方式讲给学生、带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体验,我心里并没有太大把握。于是,我翻阅之前的上课笔记,回想每一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其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让我最受启发的就是旁听初晓波老师的课。
与初老师结缘是在大一时组织一次师生午餐会,邀请初老师参加。作为组织者,自己在午餐会现场往往忙前忙后,无暇真正参与其中。但是初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时所展现的渊博的知识、幽默的风格,让我耳目一新。心想:还有这么“有趣”的老师!于是,我就去旁听初老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这门课是国关学院的专业必修课,因此我在上牛军老师的这门课时,感受到的主要是牛老师的严谨与深邃。而初老师这门课是作为大类平台课,给其他社科院系的学生讲,因而初老师在课堂上不仅会讲授主干知识,而且会结合一些档案资料,尤其是历史影像和图片,分享一些历史背后有趣的故事和发人深思的问题。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习印象,两个多小时的课程不知不觉就结束了。初老师课上最独特的,就是经常会邀请同学们去朗读一些历史档案的原文,还要求学生酝酿一下情绪,将自己带入历史角色,有感情地读出来。这一幕,不仅是听课的学生们最翘首以盼的,而且往往会赢得满堂喝彩。我现在上课经常会借鉴这一方法,在增添课堂乐趣的同时,给学生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除了上课方式外,初老师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对待上课的态度。工作后,初老师告诉我:“当老师之后才真的发现,什么叫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人师,是神圣的职业。”起初,自己只是从字面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而当自己成为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时,才真正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因为面对和你曾经一样充满求知的眼神,你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无愧于心。初老师的教诲让我明白,备课时每更新一个知识点,每多找一份材料,讲课时每尝试一种更合适的方法,每多关注一个学生的反馈,把点点滴滴的努力都用在讲课上面,才能证明“课比天大”并不是一句口号。
2014年6月5日,课后与初晓波老师合影(左一为作者)
三、如何做研究
读硕士和博士期间,我在罗杭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学术研究。我是罗老师指导的第一批硕士和第一个博士,因此罗老师在我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尤其是在刚开始读研的时候,罗老师可以说是“手把手”教我写论文。这不仅培养了我扎实的研究能力,也为我顺利进入高校工作奠定了基础。当我工作两年后,再次回顾过去,发现罗老师对我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他跨学科的研究思维和纯粹的治学精神。
罗老师是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和巴黎大学(UPMC)计算机科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社会选择,是计算机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在过去阅读文献时,我主要关注选题,而在罗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更多关注和分析研究思路和方法。尤其是在硕士一年级时,选修了罗老师的《社会科学定量方法》,罗老师介绍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研究理论和方法,这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课上,我以国际组织的投票权分配作为作业选题,但并未脱离原来的研究思路。暑假时,罗老师推荐了一篇以合作性博弈模型分析IMF份额与投票权改革的文章,带我进入了国际组织的投票权力测算这一研究领域。在研究过程中,罗老师不单单指导我运用一些软件进行量化分析,更重要的是让我理解了如何运用跨学科研究思路和方法解决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问题。罗老师经常强调,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固然重要,但背后蕴含的研究思维更值得深入探索和学习。时至今日,我仍受益于这一转变,在做研究时不断汲取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这体现了国关学院一直以来的包容氛围,也是一种难得的气度。
在读研期间,我经常与罗老师在办公室讨论到很晚,但每次都意犹未尽。于是,我们就在他去地铁站的路上继续交流。罗老师在路上分享了他在法国读书时的故事。他经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整个楼层最后只剩自己一个人,这个时候会再来一杯咖啡,在宁静中继续专注工作。我最难忘的是,罗老师在家人去巴黎看望他时,不知如何打发市区到机场的时间,就将自己的论文打印出来继续研究。我听后,良久无言。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像有股强大的力量震撼了我。这种专注和纯粹的治学精神,时至今日仍深刻影响着我,让我能够聚焦于一个领域深耕,而不被其他外在“诱惑”所干扰。就像有人说过,“这个社会更需要的,不是北大人的适应,而是北大人的坚守。”
2018年7月6日,硕士毕业时与罗杭老师合影(左一为作者)
四、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张清敏老师是我本科论文的指导老师,同时也是外交学系的系主任,在我求学的每一个阶段都给予了我非常耐心的指导和帮助,不光是论文,还有人生。今年8月,张清敏老师分享了他的游记,见到了他指导过的一名来自亚美尼亚的学生。这位学生在谈起张老师时说:“别的留学生的问题是找不到自己的老师,我的问题是我的老师‘抓’住我不放。”我看到后觉得这个表述太生动、太准确了!不光是我,每一位外交系的学生都有同感。
在博士四年级时,我有一次在勺园食堂见到张老师,顺势跟张老师分享我的论文想法,并流露了自己马上要出去旅游的喜悦。张老师听后只是问了一句:“那你写得怎么样了?快毕业了,你能按时写完吗?”当时听后,出去玩的心情也瞬间烟消云散。尽管张老师最后说“别担心,回来好好写”,但还是觉得像“被浇了一盆冷水”。事实上,当时自己的论文在开题后有较大的调整,自己并没有认真想过后续任务的艰巨。而彼时,博士生按时毕业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那年过年自己也未回家,一直在学校写论文。
张老师的严肃并不会让我觉得“怕”,因为张老师对学生负责的背后充满温情。在除夕前一天傍晚,张老师请我和外交系另一位留校写论文的师姐一起吃了顿年夜饭,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张老师的关怀。回想起来,从本科阶段到博士阶段,张老师对我这样耳提面命的教诲从未间断过,对我这样温暖的关心和帮助也从未间断过。而正是这样,自己才能顺利完成学业。张老师经常说:“我们看你们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批评也好,鼓励也好,都是希望你们好,希望你们成长和进步。”这句话朴素而真诚,也正说明了中国人为何如此重视师生情。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与学生当下的年龄差无法让自己像一位长辈那样对待他们。但张老师“温情的负责”,我也会尽我所能传递给我的学生。
2022年6月27日,博士毕业时与张清敏老师合影(右一为作者)
我与上述几位老师的故事,只是自己与这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兼容并包气度的学院众多交集的一个缩影。上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与一位自己指导论文近一年的本科生交流。谈起指导的过程,我坦言,其实我并不知道怎么做一个老师,只是尝试着用自己老师教过的方法中觉得合适的教给你们。她惊叹一句:“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啊!”我听后,一时愣住。此后,我又多次回想起这位学生的话。的确,是我的老师教我成为一名老师。在我的身上,传承就是教育的意义。当老师教过的学生也成为老师后,唯一能做的、也是最应该做的,就是传承好这份珍贵的教育的意义。
个人简介:
杨黎泽,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进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习,主修外交学专业,先后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图片为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