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赵英民理事长、杨丹司长、国华书记,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在金秋时节与各位相聚在美丽的燕园,共同参加2025年北京大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论坛。本次论坛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聚集“联合国与全球治理”这一重大课题,不仅紧扣时代脉搏,更体现了我们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深切关怀。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向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各位与会嘉宾、广大师生和媒体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持续关心与支持学院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回首过去,联合国作为全球治理的核心机构,经过“创立与探索、冷战与坚守、改革与转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已走过八十年不平凡的历程,然而,当前联合国面临的挑战空前严峻:其权威与核心地位仍然遭到质疑、安理会改革等关键议题步履维艰、全球公共产品供给与现实需求之间的鸿沟日益扩大。可以说,联合国在过去八十年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也因为国际格局和环境的变化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在看来,上个世纪末冷战的终结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千年的和平,反而将人类置于一个深刻变革的关口。历史没有终结,世界各国仍然需要探讨一套能够协调一致、应对各种危机与挑战的合作机制。我个人认为,联合国与全球治理仍然面临诸多短时期内难以克服的困难。这些困难中,最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困难是虽然我们强调联合国和全球治理必须以国际法为准绳,但国际法体系本身并非一成不变。当然某些落后的规范的确需要适应时代的进步加以改善,但仍然能够代表大多数国家利益的原则却需要维护。问题就是哪些规则需要坚持、哪些原则需要改变?又应该如何对待既有规则的挑战者与维护者?这就成为一些道德和政治问题而非法律问题,并且成为联合国各成员国协商、博弈甚至彼此讨价还价的焦点。人们在这些问题上往往难以达成共识,而这又会削弱联合国的权威与行动的效力。
第二个困难是一方面联合国的成员是拥有主权的国家,另一方面对于被认为违反了国际法或者国际规范的国家,联合国理论上应该干预,但具体什么情况下可以干预、如何干预、以什么样的方式干预、干预到什么程度为宜,这些问题事实上都非常难以回答。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道德和价值观念方面的不一致,也有国际机制本身的不完善。最后还有主权问题的敏感性。说到底,可能当今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做好准备在任何事情上完全听从联合国的判断。由于联合国本身是由主权国家构成的,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有自身的利益和价值立场,也就是说,在每一个当事国看来,其他国家的态度可能未必完全公正无私。这是一种现实的处境,也完全可以理解。在任何两方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能够进行公正判断的应该是第三方,但联合国似乎并不是一个这样的“第三方”。
第三个困难是联合国的体制。在联合国主导的全球治理过程中,大国发挥着相对重要的作用。但是,联合国之前的国际联盟之所以最终陷于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日意两个国联常任理事国自身走向了战争道路。当然这可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联合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当5个常任理事国立场不一致的时候,联合国的行动就会面临瘫痪的危险。当然这并非完全是件坏事,因为这也能让联合国的行动建立在最大共识的基础上,但这种机制毕竟限制了这个组织的行动效率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联合国面临的困境还有很多方面。问题是这些困境能够通过制度性的调整与改善加以解决吗?或者能够通过强化联合国的执行能力加以克服吗?我的看法是基本上不可能。正如民族国家的建立所表明的,一个权力机构真正的有效性,不能仅仅借助强力,而是必须建立在利益、价值和道德统一性的基础之上,这就是所谓的民族性(nationhood)。所以要使联合国成为一个真正高效有力的组织,最根本的努力方向是尽最大的努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夯实一种人类共有的利益、道德和价值基础。
我这么说并非在散布某种悲观情绪,相反是希望指出一个根本性的方向。实际上,世界和平与全球正义的真正基础是人类共同的思想观念,这一点早就为联合国的创建者们所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门前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一段简单明了的话:“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未来的工作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和平的思想、人类的共同利益和价值一点点深入每一个人的内心。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联合国与全球治理不仅面向国家,而且需要在《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体系的框架内尽可能面向每一个具体的个人。这是增强联合国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说到个人,那么培养一大批兼具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怀的“国际人”,对于联合国和全球治理的未来,就是一项具有根本意义的历史性任务。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始终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视为自身责无旁贷的使命。为此,我们进行了系统性的探索,努力构建多层次、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国关学院设立了国内高校中第一个国际组织与国际公共政策系,在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依托北大高水平的学科综合优势与国际化优势,秉持“国际性”“交叉性”和“应用性”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的办学理念,在课程体系规划、师资队伍建设、系列教材出版、教学方法与学术研究创新、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搭建和国际组织实习渠道拓展等方面综合发力,系统推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已形成本硕博贯通的培养体系,办学水平和实际成效受到中组部、人社部、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以及相关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2025年,学院又与北大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联合推出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领域卓越人才培养项目”,搭建专业、区域、语言、综合素质与未来领导力、实践及国际交流六大支撑性课程模块,旨在培育能够真正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卓越国际化人才。当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各兄弟院校也在各自努力,形成了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人才培养模式。希望在论坛相关环节,大家能够充分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凝聚共识,最终形成一个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学术共同体。
各位来宾,各位同仁,全球治理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但危机中也孕育着变革的契机,希望我们能够保持审慎的乐观,既充分利用技术进步的成果,更立足于人才培养这一大学的安生立命之本,着眼于人,共同携手,去创造和实践更有利于人类道德完善与共同发展的全球秩序。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身体健康、万事顺遂!
谢谢!
唐士其
2025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