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5年开学典礼在秋林报告厅隆重举行。学院党委书记康涛,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正毅,副院长张海滨、归泳涛、祝诣博、董昭华,党委副书记项佐涛,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2025级本科生第二班主任黄宇蓝,北京大学党办校办文书室副主任、2025级硕士生第二班主任李昊政,以及学院教师代表和全体新生共同出席。典礼由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昕扬主持。

典礼现场
典礼在温馨的开场视频中拉开帷幕。视频生动呈现了新生们初入燕园、结识国关的点点滴滴,承载着师长的殷殷嘱托,也记录了同学们对大学生活的美好展望与理想憧憬。
在庄重肃穆的国歌声中,开学典礼正式开始。

奏唱国歌
2025级本科新生代表徐依雯在发言中表达了成为一名北大国关人的自豪与使命感。她认为选择国际关系学院既源于对世界运行规律的好奇与对人文故事的热爱,更是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自觉追求。她表示,将珍惜在北大的宝贵时光,努力成长为兼具专业素养、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战略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徐依雯发言
2025级硕士新生代表谢锦伟回顾了在国关度过的四年本科学习时光。他引用唐士其老师的观点指出,国际关系归根到底是一门关于“人”的学问,既需要理性洞察,也离不开人文关怀。他鼓励同学们充分把握学院提供的多元平台,主动与不同背景的师生交流对话,在理解差异、共建共识的过程中,拓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共同成长。

谢锦伟发言
在校生代表、来自加纳的2022级博士生杨光分享了三年来在北大的学习与生活体会。他深情讲述了从憧憬北大到真正成为北大学子的心路历程,并强调北大不仅意味着一份荣誉,更代表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鼓励新生不仅要勤学苦读,更要积极投身实践、不断拓展视野,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学会与人相处、与己和解,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青年。

杨光发言
教师代表赫佳妮结合自身求学与教学经历,寄语新生“做有温度的研究,成为真实的人”。她指出,国际关系不仅是国家间的博弈、制度的设计和理论的推演,更是无数个体命运的深切交织。围绕这一理念,她向同学们提出三点期望:一是看见真实的人,做有人文关怀的研究;二是贴近研究对象,做有温度的研究;三是成为真实的人,坦然接受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多样。她鼓励大家既要有俯瞰全球的视野,也具备体察细微的人文关怀,在研究中“看见人、理解人、关怀人”,在仰望国际关系的星辰大海时,始终坚守人性的温度与真实,对人怀有温情与理解,让象牙塔里的高尚文字、高远情怀真正转变为对人的切实关照。

赫佳妮发言
典礼特别设置表彰环节。归泳涛宣读了2024-2025学年优秀本科生导师表彰决定,李扬帆、雷少华、查道炯三位教师获此荣誉。康涛为获奖教师代表颁奖,全场以热烈掌声向他们致以崇高敬意。
表彰2024-2025学年优秀本科生导师
院长唐士其以“AI时代,何以为人”为题发表视频致辞,深入探讨了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人”的本质与价值所在。通过对比中西思想传统中对“人”的理解,他指出,不同于西方致力于追求“人的本质”,中国儒家传统更强调人并非生而为人,而是“学以成人”。他借亚里士多德对灵魂三部分的区分进一步阐明,理性与道德无法遗传,必须经由后天学习与实践才能真正获得。《大学》提出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系统阐释了人格成长的进阶过程,突出“行”重于“言”、“知”需落于“行”,表明真知依赖于实践,人格需在实事中磨炼成形。基于此,他强调,AI虽能提供知识、优化决策,却无法替代人在道德、情感、审美等领域的主体性与责任感。人之成人,是通过人类不断的道德选择实现的,放弃学习和道德主体性,就意味着放弃成为人本身。他鼓励同学们在AI时代更应坚守人文精神、深耕学术实践,既充分利用好AI为我们提供的各种便利和条件,又在AI时代努力探寻人无限丰富的可能,并在这个过程中成为真正的自己,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

唐士其致辞
典礼在全体师生齐唱《燕园情》的悠扬歌声中落下帷幕。新生们即将在燕园这片沃土上开启人生的新篇章,秉持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以智慧与担当书写属于新一代国关人的光荣与梦想。
撰稿 | 王张津怡 刘名扬
摄影 | 段胜德
排版 |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新闻中心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