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佳妮老师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助理教授赫佳妮。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员,以及18年前和你们一样坐在这里的学生,首先我想向各位同学表达诚挚的祝贺和欢迎!祝贺并欢迎你们成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一员,更是祝贺你们即将揭开学业和人生的崭新篇章!无论你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博士生,无论你来自中国的东西南北何方,还是来自世界的任何地方,无论今天是你们第一次与北大相遇,还是早已在过往的岁月里与它结缘,首先请大家看看前后左右的同学、朋友、老师,请暂时放下走入新环境的陌生、对未知的迷茫、以及隐约的竞争压力,真诚愉快地为我们能够在此相聚而喝彩,为我们能够共同开启生活的新阶段而彼此祝福!
你心中的北大和国关是什么样子的?在我的心中,北京大学是历史悠久的。它是传授知识、研究学问的高等学府,更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符号。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师、振聋发聩的呼声、启迪民众的思想,在国人的自我认知和世界关怀中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国际关系学院同样有如此广阔的关切。它的课程范围和研究领域涵盖了古今中外、囊括了世界战争与和平的大势、探知国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想,这些大概也符合各位同学对北大与国关的期待。或许也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样,大家才会选择北大、选择国关。
事实的确如此。这样宽广的视野赋予了我们审视世界历史经纬、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勇气与追求,也让我们拥有“爱国关天下”的情怀与气魄。我丝毫不担心大家会缺乏这样的胸襟与气度。可是,我也想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在这个雄浑辽阔的“国际关系”中有“人”的存在,那些和你、和我一样的人,让象牙塔里的高尚文字、高远情怀真正转变为对人的切实关照。这应该如何实现?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人有各自的答案。作为在大学里学习和研究的学生,我想可以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看见真实的人,做有人文关怀的研究。学习国际关系,我们需要了解的内容浩如烟海。为了搭建一个牢固的知识架构,同学们的学习往往是从经典理论、国际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国家大政方针开始的。但是,在它们的背后,是一群群有血有肉的人以及他们鲜活的生命体验和故事。他们当中有的处于政治舞台的中央、我们耳熟能详;但有更多的人身影模糊,他们的形象是扁平的、边缘化的,甚至是被遗忘的。可是,他们不应被忽视。我们关注战争与和平,就不能忽视那些生活在战火冲突中的人民;我们关注外交,就不能忽视那些真正构建起国家沟通桥梁的普通人和他们的日常活动;我们关注国际格局,就不能忽视那些远离大国政治舞台中心的人群。学习国际关系,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样,也不能只见森林之广阔,而不见其中树木各自独特的姿态、不同的生长规律、各异的生命历程。看见国际关系里的人,看见那些真实的人,这能帮助我们打开理解国际关系的一个真切的视角,更能让我们在现实世界中自处时增添一份人文关怀。
第二,贴近你的研究对象,做有温度的研究。我的研究主线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是以一手档案文献为基础的。在很多人看来,这种在故纸堆里的工作,恐怕是最没温度的了。但是我的体会恰恰相反。在这些早已作古的文件之中,我看到写作它的人以及它所描绘的人是鲜活灵动的,他们就像你我一样,会坚持、会犯错、会愤怒、会欢喜、会激动、会无奈。这些细节与情绪并不是研究中的噪音,而正是历史与现实之所以动人的原因。我们需要剔除偏见,却不可能、也不应剔除人性和共情。当我感知到他们的情感时,我不觉得历史很遥远,它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回响。这让我们的学问更有人味,或许也能让我们更接近真实。
当然,做有温度的研究并不是放弃客观中立。相反,正是因为我们能敏锐捕捉到现实中复杂的人性与情感,才能避免片面和僵化,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不同的社会土壤孕育出不同的温度,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理解这种多样、复杂、变化,本身就是研究国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第三,怎样看见真实的人,怎样做有温度的研究?这也需要我们自己先成为一个真实的人。在北大求学,既是学知识,更是学做人。本科生不要把自己卷为绩点的附庸,研究生不要把自己造成科研的机器。真实的生活是永远无法用精致利己的功利之心计算出来的。请看看你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他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闪光点。做一个真实的人,要允许自己和他人犯错,并学会原谅;要允许自己和他人有不同的思想和追求,并宽容这样的差异;要允许生活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并在不确定中坚守自我与本心。请做一个真实的人,也把周围的人当成真实的人。这种真实,不是完美无瑕,而是坦然接受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多样。请用这样真实、开放、包容的心态理解自我与他者,认识中国与世界。既保持理性,又保持真诚,坚定而从容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最后,再次祝贺大家,并祝福大家在北大国关学业顺利、生活充实!愿我们在仰望国际关系的星辰大海时,始终坚守人性的温度与真实,对人怀有温情与理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