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指出“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倡导文明对话合作,落实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精神,促进亚洲青年人文交流,2025年7月4日至6日,“亚洲校园+社会创新论坛(Campus Asia+ Social Innovation Forum)”在北京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汇聚了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北京大学的40余名师生,以“亚洲的包容性发展:社会创新与跨文化对话”为主题,一同围绕亚洲区域面临的社会包容性发展挑战与未来合作愿景展开多元对话与深入探讨。

(图1 与会代表合影)
本次论坛通过专题讲座、实地调研与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环节,不仅促进了亚洲青年在文化探索与未来可持续发展责任意识上的深度联结,更是“亚洲校园”机制化、常态化、规模化发展的生动写照,为亚洲高等教育交流与青年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思想交汇:多元文化视角下的学术对话
为促进亚洲不同国家与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共享,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四位教授,从不同视角剖析社会包容性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并与同学们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在首场讲座中,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赫佳妮以中国的“天下”观念为主线,带领学生回溯古代中国世界观,理解中国与世界的包容性关系,并以北京冬奥会闭幕式“天下一家”的视觉呈现为切入点,探讨“天下”观念如何在当代文化表达与国家叙事中持续发挥影响。赫佳妮强调,“天下”观念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对外关系发展脉络、中国与世界关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视角。讲座启发学生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理解历史如何持续塑造当代中国与亚洲的政治想象。

(图2 北京大学助理教授赫佳妮)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Jonathan Tan以行为经济学研究为立足点,通过多个实验范式与案例分析,详细解析了如何利用博弈模型理解社会规范、互信机制、移民融合与跨文化创新等关键社会包容性问题。Jonathan Tan特别强调,行为实验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方法,更是一种理解现实社会互动并检验政策有效性的工具。他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方案,用创新视角破解亚洲社会的“集体行动困境”。

(图3 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Jonathan Tan)
在第三场讲座中,来自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副教授小山淑子以“建设包容性社会的创新路径”为主题,展示日本Heralbony公司如何用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打破残障刻板印象,解决对残障特殊群体的社会包容性问题。讲座期间,小山老师与在场学生积极互动,鼓励大家对本地无障碍环境展开实地观察与问题识别,提出 “零预算”干预方案,激发青年群体在包容性社会创新中提升观察力与行动力。

(图4 早稻田大学副教授小山淑子)
在第四场讲座中,高丽大学金南奎教授从国际关系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国家间冲突的博弈机制与理性主义解释。他结合博弈论与历史案例,分析了国家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国家间的谈判机制,以及“威慑”、“误判”和“国内政治”等多重因素在国家战争中的影响。他强调,理解国家行为不仅是研究外交政策的基础,也有助于青年学者更理性地审视东亚地区的安全与挑战。

(图5 高丽大学教授金南奎)
继往开来:感悟“北京中轴线”的“中”与“和”
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轴线的申遗成功,不仅为北京增添了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更为全球文化交流互鉴搭建了新平台。今年7月,正值北京中轴线申遗一周年之际,论坛特别邀请到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夏梦晨规划师为同学们作专题讲座。她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梳理了北京中轴线的时空脉络,并重点阐释了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念与实践路径。南洋理工大学的一位同学在讲座后表示,夏规划师没有使用夸张的词汇,但是带给其的感受却非常震撼,她既带领大家以前所未有的宏观视角认识中轴线的各个点位,又从专业的角度引导大家深入观察北京的诸多细节,令人印象深刻。

(图6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夏梦晨规划师)
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精心安排下,中外同学还实地走访了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以及太庙、社稷坛、钟鼓楼、奥林匹克塔等北京中轴线上的地标性建筑,在这条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的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中,理解中国传统社会包容并蓄的精神信仰和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图7 实地参访现场)
在实地参访的每一站,同学们细心观察北京中轴线自元代至今700余年的历史痕迹,用心聆听蒙满汉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余音。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同学们通过城市沙盘模型与历史影像资料,系统了解了北京中轴线的整体布局、发展脉络、保护机制以及申遗历程。在北京奥林匹克塔塔顶俯瞰中轴线,传统中轴线的历史底蕴与北中轴的现代风貌遥相呼应,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的对话在此生动呈现。这一独特视角不仅展现出了中轴线的时代跃迁,更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包容与创新。在太庙与社稷坛,同学们深入了解古代国家宗庙制度中“尊祖敬宗”与“天地社稷”的礼仪结构,以及“左祖右社”的建筑格局,切身感受东方政治哲学在城市空间中的具象呈现。这些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东方文化在参访行程中的不断呈现,帮助大家客观、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华文明,理解亚洲文明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同学们在参访后纷纷留言:“站在万宁桥上,我能感受到中轴线的古老与悠久。”“太庙很好地呈现了亚洲共通的‘家族文化’”“我走进鼓楼和钟楼,在时间里感知真正的中国历史。”通过本次实地调研,各位参访者不仅深入了解了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特征与审美意趣,更切身体会到中轴线作为公共空间,如何凝聚市民的集体认同感。中轴线并非凝固的历史遗产,而是一条涌动蓬勃生命力的轴线。在这条轴线上,既有古代皇帝布政之处,也有百姓生活之所,既有传统神韵,又有时代元素,无疑是亚洲国家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空间规划包容性发展的有效范例。

(图8 同学们在展厅寻找地标建筑)
共商共享:亚洲挑战的“青年解法”
最后的汇报环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亚洲社会在推动包容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挑战”这一主题,结合学术理论与调研资料,分别围绕教育公平、老龄化、青年心理、外籍劳工等议题,互鉴各国经验,针对不同社会群体所面临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多项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创新方案,进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包容性发展。通过此次小组活动,参与者从不同视角、不同阶段对社会发展的包容性问题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图9 小组讨论与汇报)
与会教师高度评价了学生们的小组展示成果。他们指出,来自不同高校、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们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了从问题识别、现状分析、跨国比较到方案设计的全过程。各小组的报告不仅展现了青年学生对于亚洲挑战的理解,也在实践中体现了亚洲解法的潜力,既彰显了“亚洲校园”青年对亚洲社会包容性问题的思辨力与行动力,也映照出亚洲新一代在共建更具包容性社会中的独特价值与集体潜能。

(图10 与会教师现场点评)
和合与共 未来可期
在为期三天的论坛结束时,一位留学生同学表示:“我以前只知道中国的历史悠久,但从未如此深入地了解它,这次活动就像一次时空穿梭之旅,让我真正地走近中国,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隔阂。”
“亚洲校园”项目在中日韩三国政府主导下,历经十余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为中日韩高等教育领域的旗舰项目。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联合宣言指出,青年之间的人文交流有助于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培养友好睦邻关系,为未来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来自中日韩及东盟国家的青年学子围绕亚洲不同国家在包容性社会建设中的有效实践,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在讨论中碰撞思想,在协作中凝聚共识。

(图11 论坛会场合影)
在古老与现代交融的北京城,亚洲青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超越文化边界,聚焦共同挑战,共绘一幅关于包容性发展的亚洲合作蓝图。这场跨文化的思想对话,不仅架起理解与合作的桥梁,也展现出亚洲青年在推动社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蓬勃力量与无限可能。
供稿:常佳艺
照片:仝俊杰、常佳艺
责编:陈芳、尤壮
【延伸阅读】
2021年“亚洲校园”项目第三期启动“中日韩+x模式”。在此框架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早稻田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同执行本科层面的学生交流项目。2023年、2024年,学院组织多名本科生同学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了“亚洲校园+”社会创新论坛。
【往届活动链接】
https://www.sis.pku.edu.cn/internationalexchange10064/international_active_7515/1373661.htm
https://www.sis.pku.edu.cn/internationalexchange10064/international_active_7515/1378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