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北大毕业四十年
各位同学、各位家长、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年我们学院第一次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毕业典礼,我很荣幸作为教师代表在这里发言。每次进入或路过百年讲堂,我都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觉,会想起刚来北大上学时每天指定就餐的大饭厅以及后来经常看电影的大讲堂,今天的百年讲堂正位于以前大饭厅和大讲堂的所在地。40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作为国政系的一位本科毕业生在大讲堂参加我在北大的第一个毕业典礼。40年后,我又作为国关学院的一位教师重回这个地点参加今天的毕业典礼,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有点儿不可思议的历史巧合。还有一个同样有点儿不可思议的历史巧合是,不久前我通过查阅北大档案馆馆藏资料以及其它相关文献,确认我舅公在距今100年前的1925年,也就是我父母出生的那一年,毕业于北大英文系,正好早于我在北大本科毕业60年,整整一个甲子。很遗憾,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位一生传奇、经历丰富的校友前辈。人类的历史,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历史联系,真是很奇妙,有那么多巧合,这或许是历史研究吸引我的一个原因。
每个人的命运总是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密不可分。我特别感恩20世纪80年代,因为我有幸在20世纪80年代初考入北大,先后在这里完成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并于20世纪80年代末留校任教,在燕园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并历经多年的摸爬滚打,逐渐学会如何当老师。
我出生于一个教师之家,从小就随父母住乡村学校宿舍。在我小时候记忆中,学校就是家,家就是学校。可以说,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没有离开校园,当然在北大校园待的时间最长。每次参加毕业典礼,我都没有即将出校门远行的感觉。像我这样一个大半生都在校园生活、经历单调的人,实在不适合在毕业典礼上给青年学子们寄语。但是学院领导诚挚邀请我作为教师代表登台发言,我只能借此机会讲几点感言,与各位毕业生共勉。因为今年是我从北大本科毕业四十年,所以我就讲四点感言:
第一,兴趣为王。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会有激情。我很高兴自己从开始来北大读书、学习国际政治专业,到后来留校工作、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和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和教学,都是做我喜欢的事情,尽管常常也要花很多时间做一些自己并不喜欢、但不得不做的事情。
第二,专心做事。每个人的能力、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能,国家也是如此。集中精力、用心做好自己选择的事,有所得,有所失,是一种合理的选择。记得在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的时候,导师跟我说过,人这一辈子干不了太多的事情,你能把一个人研究清楚就很不错了。现在想起来还真是这样的。我读博期间完成一篇论述一位美国战略思想家的学位论文,并在答辩后的第二年把该论文正式出版。此后,我一直没有停止相关研究工作,时隔27年之后,我的博士论文增订本又出版了,篇幅从原来的160多页增加到430多页。尽管如此,我现在依然觉得,我对这位美国战略思想家的认识还有很多不够深入的地方。我的另外一本著作也是时隔27年之后在今年初出了第二版,该书新版同样增加了不少内容,一些观点也有所修正。
第三,学无止境。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不会有到头的时候。每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不间断的学习而得以积累。从40年前从北大本科毕业之后到今天,阅读、思考、写作一直是我每天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以后的退休生活估计也是如此。
第四,考试不止。每个人都当过学生,也都知道我们从小到大都要参加无数的考试。我1993年博士论文答辩后曾经以为自己再也不用被别人考试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此后考试依然不断,比如计算机考试、评职称述职、项目面试等等数不清的考试,其实在我看来每次课堂授课和会议发言,都是在规定时间内选择合适的语言回答问题并接受别人的评判,也属于考试范畴。今天的毕业典礼只是庆祝在座各位毕业生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某一个阶段的学业考试合格、顺利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大家今后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就业,肯定还要不断面对无数的、各种的考试。被别人评价会伴随我们的一生,我们必须学会坦然面对各种考试。
各位同学在北大上学期间一定吃了不少苦,毕业之后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工作就业,要吃的苦只可能更多、更大。但是,毕业典礼是欢乐的时刻,在这个时刻,我们可以忘记过去,不想未来,享受当下。祝各位同学毕业快乐!
谢谢大家!
张小明
2025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