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士其院长致辞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热烈欢迎各位2025级新同学进入北大国际关系学院,也感谢各位对国关的信任和选择。希望大家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一切顺利,学有所成,让这一段时光成为你们生活中最闪亮的回忆。
各位同学,今年的开学典礼上,我想和大家讲一个稍微与以往不同的题目。大家都很清楚,我们正在快速进入所谓的AI时代,而且AI事实上已经全面渗透到每一个人学习和生活中的所有方面。在当下,一个不了解和不能运用AI的人一定会被时代淘汰。但不知道大家思考过没有,在这个时代,又应该如何理解AI与人的关系,以及如何从根本上理解人的生命和价值?与了解和掌握AI相比,这实际上更需要所有人、特别是走在思想前列的人认真对待。因此,我想借今天的机会,在你们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的时候,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在这个方面更深入的思考。
我想从人之所是这个问题入手,然后再探讨AI与人的关系。关于人是什么,西方与中国思想家的回答有所不同。前者总是试图探究人之本质,而后者则很少对这个问题给出明确回答。中国古代思想家谈论人的方式大概有两种。一种是从反面指出人不是什么,比如背信弃义者不是人,没有恻隐之心的也不是人,孟子是其代表;另一种则强调“学以成人”,孔子是其代表。虽然孔孟有所不同,但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强调人并非生而为人,而是学而为人,所以才会有一个“成人”的问题。就此而言,也可以说,他们并不认识人有什么确定不变的“本质”。与西方主流的回答方式相比,我更倾向于中国的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借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加以说明。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包括三个部分,即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植物灵魂使人为生存获取养料,所以也被称为营养灵魂;动物灵魂使人通过身体的运动获得其追求的目标,所以也被称为运动灵魂;只有理性灵魂可以使人获得各种美德并达致人生的幸福,因而是真正属人的灵魂。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植物灵魂和动物灵魂可以通过遗传成为人的本能,而理性灵魂却无法遗传,因此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而且每一个人具体能够得到多少,还必须取决于他的努力程度和外部的环境与条件。正因此,所以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理性灵魂,即人的各种道德品性称为“不出于自然,但又不违反自然”之物,后来的德国思想家黑格尔则称之为人的“第二自然”。
可以说亚里士多德与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人之所是的问题上有一些相同的立场,即认为人并非生而为人,而是“变”而为人;在这个从普通动物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学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钱穆的解释是:“忠信”乃天命之性,而“学”则是为己之道。也就是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但必须从学习开始,一点点把自己转变成人。关于学什么和怎么学,中国古代思想家也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答案,那就是《大学》里所说的“三纲领”和“八条目”。所谓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可以将其分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和“修齐治平”三个部分。关于“格物”中的“格”与“物”,历史上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的解释,我倾向于将其理解为认真做好每件事。只有认真做好每件事,才能从中获得关于这件事的知识。有了相关的知识,我们才有可能对人与事有所判断,也才有可能反过来对自己的思想和态度有所调整,这就是“诚意正心”。在此基础上,再去考虑“修齐治平”。至于“三纲领”,我认为是对“八条目”的概括及其目标的要求,即“止于至善”,达到至善之处而坚守不变。
“八条目”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如何“学以成人”的过程。但大家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学习固然增加了人们的知识,但是否有知识就意味着“成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其实很明确,即要“成人”,人们不仅需要去学习各种知识,而且还需要去实践这些知识。也正因此,所以我上面说,我更倾向于把“格物”理解为认真做好每件事。在知行关系的问题上,孔子反复强调行重于知,以及行重于言。他曾经说过:“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又说:“君子寡言而行,以成其信”。所以孔子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关于对人的判断,孔子也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荀子同样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了能够实践的程度才算是学习过程的结束。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知行关系认识,可以说在王阳明那里达到了一个顶峰,因为他明确主张知行合一,即“知到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到精觉明察处即是知。”虽然王阳明举的那些例子可能过于简单,但原则上讲,他所说的真正切于实际的知识只能在行动中体现,而真正知至至之、至终终之的行动一定体现对事物的认识,这样一个判断的确切中要害。
说到这里我想已经很清楚了。AI虽然可以为我们提供知识,为我们提出的问题给出答案,但不可能替代我们“成人”,即成为一个具有自己的个性与追求,原则与操守的真正的人。为了成人,我们还需要一点一点去学习、去实践,像朱熹所说的那样“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致”,在格物致知中一点一点成长。这就是中国意义上的“大学”。如果我们满足于让AI为我们提供知识,满足于AI给我们提供答案,那我们的人格就将成为一具空壳,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获得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理性灵魂”,或者黑格尔所说的“第二自然”,即真正的人的精神。
关于人的问题还没有结束。我在以前曾经讲过一个观点,即“人是一种可能”。但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可能?个人也罢,群体也罢,在很多时候都会面临不同的选择。比如面对竞争是合作还是冲突,面对危险是前进还是后退,面对荣誉是索取还是辞让,面对诱惑是追求还是克制,面对外敌的威胁是退却、防守,还是进攻,等等。这些选择中,有些可以通过功利原则来解决,但有些就不能,而人类的道德和精神价值,就在那些不能还原为功利计算的选择中彰显出来。比如孔子、耶稣、苏格拉底所做的选择,对他们自己而言,最终获得的肯定不是功利主义意义上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当然你可以说他们使人类整体的利益获得了增进,这正是集体功利主义的观点。但无论如何,为了集体和他人的利益牺牲自己,这本身已经是一种超越功利主义的道德选择。
那么我们为何能够进行道德选择?或者说,对人而言,这种选择的基础是什么?应该说这个问题在西方思想传统中并没有非常确定的答案。虽然苏格拉底说过“知识就是美德”,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则试图以理性的方式证明美德乃是避免极端、寻求中道,后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也尝试通过理性为道德立法,但仍然有很多人坚持认为,只有宗教才能为道德,实际上也就是人性提供终极的保障。中国古代思想家对这个问题则有不同的解决方案。简单说,他们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世间万物都具有某种善端,但要把这种善端扩而充之,就必须依靠人的选择和努力。事实上,如果没有人,这世界上并无所谓的善恶之分。有了人,有了人做的事,才会有善有恶。换言之,人知道了善,才会看到世上的恶,而人应该去做的,就是扬善去恶。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个“四句教”说明,人生来本来无善恶之分,但又可以发挥人性的潜力,进行善恶的区分,进行这种区分的是人的良知,而人的实践原则就是行善去恶。
因此在中国人看来,行善去恶是人的潜能,但也必须基于人的自主选择,所以说人是一种可能。既然是可能,就不一定能真的做到,也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但原则上人都应该能够做得到,因此可以称之为“能够普遍化的可能性”。至于实际上有的人做不到,可能是因为其主观上的认识还没有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也可能是因为意志不坚定,自身的努力还不够,或者是因为环境和条件太苛刻。但只要有人做到就有希望。正如鲁迅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就是人类文明发展,道德进步实际的进程。
如果说人类文明的发展、道德的进步,即人之成人是通过人类不断的道德选择实现的,那么AI是否可以替我们进行这样的选择呢?我想这个提问方式本身可能就错了。应该问的是,我们是否真的愿意让AI替代我们做出选择?或者说如果AI替我们做出了选择,我们是否真的愿意接受?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假定我们选择接受AI替我们做出的选择,那么即便我们的行为客观上符合道德要求,但这种行为在道德上也与我们无关。这样的选择,与把我们的命运交给占卜师或者星象家并没有什么区别。荀子说:“善为易者不占”,真正了解《周易》的人,不会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他无法支配的力量。
所以总体上看,AI可以为我们提供知识,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问题的答案,但不能替代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因为如果我们把这些事情转让给AI,那么我们就失去了“学以成人”的机会,从根本上说也就是失去了做人的机会。此外AI也替代不了我们的道德选择,因为如果我们放弃这种选择,我们就失去了自己道德主体的地位,也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作为人,或者说作为人的基本体验,就在于我们自己去了解自然与人事的奥妙,享受求知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在于培养自己的兴趣与品味,去享受美好给我们带来的愉悦;也在于通过与人交往,去感受爱与情感给我们带来的幸福;更在于去体验道德选择给我们带来的张力甚至煎熬,去追求我们的人格的提升和完善,或者我们中国人自己所说的“心之所安”,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放心”。失去了这一切,我们的人生就变得空无一物,索然无味;当然我们也就不必担心AI对人的控制或者像科幻作品中描写的那种AI对人的反叛,AI根本无需反叛,因为我们早就已经成为它的奴隶。
AI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将在很快的时间内迅速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学习、研究、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形态。有些工作,AI肯定比我们做得好得多,那就交给AI去做。我们鼓励大家在学习中充分利用AI提供的各种便利,从根本上降低学习的成本、提高学习的效率。另外有些事情AI可以做,但我们还是不能放弃属于我们的那一部分,因为如果你不去掌握一些必要的知识,那你甚至都不清楚如何利用AI为你服务,这一点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深有体会。还有些事,我们需要把它们牢牢抓在自己的手里。在某种意义上说,也许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中的很多工作很快就会被AI替代,因为在这些方面市场和技术的力量会决定一切。但在与人相关的领域,我不认为那些根本性的价值选择能够被AI替代。相反,在AI时代,我们可以鼓励更多的人、投入更多的资源,去探讨人的各种可能,去探讨实现这些可能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去实践这些可能。弗洛伊德把人的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他认为,人的本我部分对人来说,才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就此而言,AI能够模拟的,只是他所说的“自我”即Ego那一小部分。在AI时代,也许我们终于获得了真正的可能,即时间和条件去理解我们自己,因而对人自身的认识和研究,对与人相关的各种实践的研究,当然也包括对国际关系的研究,以及对人生价值的体验也才赢得了一个真正有可能获得突破的机会,人类也许将会迎来根本性的解放。
希望同学们及早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做好准备,既充分利用好AI为我们提供的各种便利和条件,又在AI时代努力探寻人无限丰富的可能,并在这个过程中成为真正的自己,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
再次祝愿大家在北大、在国关的学习一切顺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