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至28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十余名师生代表应邀前往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依托北京市教委“京港澳高校交流项目”开展为期三天的学术交流与调研活动。此次交流以"绿色国际领导力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主题,通过专题研讨、书院访学、学术讲座与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围绕人工智能与全球治理、企业绿色转型和跨文化沟通等议题展开深入对话,深化两校在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等领域的合作,为推进京澳高校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与提升青年全球治理能力注入新动能。本次交流调研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祝诣博带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珣、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王亦洲以及学院十余名师生代表参加。

图1:北大国关-澳门大学参会人员合影
研讨前沿:人工智能赋能与绿色转型

图2:祝诣博副院长讲话
9月26日上午,“绿色国际领导力建设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澳门大学社会科学院会议室举行。澳门大学讲席教授、全球与公共事务研究所主任潘维以《澳门大学和"小而美"的澳门》为题作开幕演讲,从澳门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区域角色出发,阐释了澳门大学在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实践。

图3:潘维教授讲座
在专题研讨环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师生展现了前沿的研究视野。学院硕士生谢梦、博士生李冠儒以《人工智能赋能全球治理:能力、边界与协作路径》为主题进行汇报,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助力社会科学“第五范式”研究转型,人工智能在文本分析、国际事件识别、政策建模、冲突预测和地缘政治模拟等领域展现出重要潜力。学院博士生王蕙仪则以英国石油公司为例,剖析企业从化石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型的路径,构建了资源驱动型、认知塑造型、实验示范型、网络构建型和价值引领型五维领导力分析模型,对企业优势与不足进行了系统性剖析。这些研究不仅体现了学院在交叉学科建设上的积极探索,更为绿色国际治理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青年智慧。

图4:谢梦、李冠儒进行主题汇报

图5:王蕙仪进行主题汇报

图6:讨论现场

图7:祝诣博副院长向潘维老师赠送学院礼品
走进书院:体验“四位一体”育人模式

图8:学院师生探访澳大张昆仑书院
26日中午,调研团考察了澳门大学张昆仑书院,实地参观书院的公共空间和生活设施,并与书院师生就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交流。书院负责人介绍,书院秉持“四位一体”教育理念,通过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研习教育和社群教育融合,为学生成长提供系统支持。
在随后的餐叙交流中,双方围绕“新时代国际关系人才培养路径”展开讨论,就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强化、全球胜任力培养等议题交换意见。这种全人教育实践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图9:调研团在张昆仑书院合影
拓展合作维度:学术讲座与文体联谊并举
26日下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全球风险政治分析实验室主任庞珣老师应邀于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作题为 《地缘政治决策中的鹰派偏见:基于人类与大语言模型智能体的比较实验(Hawkish Bias in Geo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with Human and LLM Agents)》学术讲座,从政治心理学视角剖析国际冲突中的决策机制,引发了关于地缘政治风险、外交决策和社会科学数智方法的热烈讨论。澳门大学尹伟文助理教授主持研讨,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王亦洲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当前问题和困难,将会随着AI技术发展路径的变革而得到克服和解决,AI和国际关系研究的融合路径富有创新潜力。到场的澳门大学师生踊跃提问、积极讨论,就实验设计、模型差异性与政策启示等角度与庞珣教授深入交流。

图10:庞珣教授学术讲座

图11:庞珣教授、王亦洲教授、潘维教授等参与讨论

图12:尹伟文助理教授主持讲座

图13:讲座现场讨论气氛热烈
当晚,“北大-澳大师生网球友谊赛”在澳门大学网球场活力上演,成为本次访问活动中生动活泼的交流篇章。两校师生共同参与网球联谊赛,挥拍竞技,以体育交流促进文化融合,生动诠释了“文明互鉴、友谊长青”的交流理念。参赛师生表示,体育交流让双方在学术之外建立了更直观的联系,跨文化沟通的实践为后续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图14:北大-澳大网球友谊赛

图15:赛场精彩瞬间

图16:部分参赛选手合影
深入澳门:产业转型与文化保护实践

图17:冯家超教授讲座
27日,调研团开展系列实地考察。调研团首先听取了澳门大学冯家超教授题为《澳门旅游博彩业回顾及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的讲座,深入解析了澳门特色产业的转型路径,为理解区域经济治理提供了典型样本。

图18:调研团在澳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同冯家超教授合影

图19:庞珣教授向冯家超教授赠送学院礼品
下午,师生深入澳门历史城区与绿色产业园区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世界文化遗产与现代创新企业,同学们切身感受到澳门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实现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的实践智慧。这种将课堂学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的模式,有效提升了青年学子对绿色领导力实践内涵的理解,为培养具备全球视野与本土关怀的治理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20:师生到访澳门博物馆
这种“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提升模式,正是学院推动学科内涵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将田野调查纳入研究体系,学院不断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彰显中国学术的现实关怀与时代价值。
结 语
本次调研交流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深化“京港澳高校交流项目”合作的重要实践,也是推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三天的深度交流,师生不仅在绿色治理、人工智能与国际关系等前沿领域拓展了研究视野,更探索了跨学科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依托京港澳合作平台,拓展国际学术交流网络,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引导青年学子在全球治理与区域合作中锤炼绿色领导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时代人才贡献更大力量。
文字:甘婉滢、谢梦
图片:交流师生
责编:祝诣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