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想要参军?”
从陈楠心中萌发出“参军”念头的那刻起
她就在心中一遍遍地问自己
陈楠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5级本科生
2018年,她携笔从戎,成为一名航母水兵
从未名湖到湛蓝大海
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自己的初心
如今,她完成服役回到校园
继续书写青春诗篇
“不当兵后悔一生”
大三暑假的时候,参军的想法突然在陈楠的脑海中跳了出来。在大多数人眼中,只要按部就班地读完北大,她就有着光明的未来,参军更像是在“自讨苦吃”。

陈楠与北大国际关系学院2020届博士毕业生王馨安(左)合影。王馨安在2009年至2011年服役于空军,是北大退伍战友口中的“大师兄”。
陈楠参军的初心,是想在部队里沉淀两年。同时修习外交学和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的她想看看北大这座象牙塔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想知道自己在军队的磨砺下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希望借此机会,对军事领域能有更加清楚直观的认知和了解。


陈楠身着汉服
陈楠喜欢中华传统文化,时常穿着汉服,与好友品鉴中华文化的魅力。她钟爱北大散文似的浪漫,“形散神聚”同时又多元包容。她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走进北大,又很幸运能够从未名湖出发,走向湛蓝深海。
“不当兵后悔一生!”
“参军不仅是光荣的义务,还能真正历练自己的身心,年轻浮躁的时候难得好好沉淀一下。”陈楠的信念愈加坚定,她毅然放弃了出国的想法。

陈楠在军理课上分享部队经历
女生参加征兵的人数虽然不多,但选拔竞争却异常激烈。
“我很感激能够有机会实现“木兰从军”的梦想,参军报国尽义务,携笔从戎砺青春!”

陈楠在央视录制节目
关关难过关关过
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陈楠服役于海军某部。她清晰地记得最后一次跟随航母编队完成远海训练回来,见证了远航的最后一个月升日落;她用望远镜清晰地看过马斯廷号,用夜视仪看过半夜星星点点的渔船;她感受过凌晨的海风、深沉静默的海水以及航母转向的航迹,见证过两艘巨舰的远海补给……
部队的生活远比她想象中的要更苦更累。在新兵连报名参选仪仗队的经历,至今仍让她印象深刻。
“那时候顶着正午炙热的太阳,压着线,握着枪,还在膝盖等处夹着扑克,一刻也不能放松。保持高度专注和标准姿势坚持了两三个小时,眼前好像都出现了一阵阵眩晕白光。但只有一个信念,坚持到最后。”

新兵连女兵仪仗队
“最后教官说可以动了,但我自己已经动不了了。教官帮我把手指一个个松开。”陈楠说那一刹那她一下子没忍住哭了,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因为她知道自己这次没有被淘汰。陈楠咬紧牙关挺过了一次又一次考验,最终如愿留在仪仗队的队伍中参加了新兵连最后的展演。
“在部队,有很多领导和战友帮助我克服种种困难,在我混沌迷茫的时候,引导我跳出思想的围城保持自省、包容和感恩。”
“部队教会我什么是坚守”
陈楠在北大时,对荣誉看得比较淡。但到了部队,她不由自主地想要从人群中站出身来,证明自己也可以,甚至是更好。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用行动向身边的人诠释什么是北大人。
2019年4月23日,正值海军成立七十周年。陈楠通过面试选拔,成为多国海军活动中的一名联络官,并被借调去对接外国舰艇。这是陈楠第一次参加这样大规模的军事外交活动,也坚定了她想要上舰服务于作战一线的决心。

陈楠参与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工作证
这是陈楠戎装生涯中难得的“高光时刻”,她的军旅生涯更多是被专业技术学习和军事体能训练填满的平凡忙碌生活。而此外,作为学兵连新闻工作的主力,陈楠还策划了很多新鲜有趣的专题,让大家能在“人民海军”“北海舰队”等官方微信公众号了解到现在的军旅生活日常,也为战友们留下了许多可贵的纪念资料。
服役期间,陈楠获得优秀义务兵一次,“四有”优秀士兵一次,嘉奖两次。

陈楠退伍前被评为“四有”优秀士兵

陈楠获得的部分荣誉
两年的军旅生活让陈楠迅速成长、成熟,这段宝贵的经历是陈楠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无法获得、无法替代的。部队生活也让陈楠对北大和国家有了更深的体悟:
“当我离开北大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那么喜欢这个园子,那么想念这个园子里的草木人情。随队执行任务时,我才知道我们国家走到今天有多不容易,我也很感恩自己生长在中国。”

在部队闲暇时间学会的糕点
站在舰载机的升降机上,陈楠和两年的军旅生涯挥手道别。她将810个日日夜夜献给这片默默陪伴她的深蓝大海,她将她宝贵的两年青春中的所有欢声笑语、汗水泪水都留给这支和她并肩作战的军队。
回学校后,陈楠在心理上有些许陌生,学业也比较生疏。北大武装部的老师和战友们共同组建了一个温暖特别的大家庭。陈楠说:
“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曾经在祖国一隅守土卫疆,每个人都经历了成长和蜕变。而我的故事,只是这个大家庭故事集中的一个小篇章。”

陈楠在“辽宁舰之声”广播台录制广播
“北大告诉我在多样的环境中应当坚守些什么,而部队教会了我什么样是真正的坚守。虽然现在我脱下了军装,但军魂不止在于一身军装,也永存于我的精神与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