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庆军院友简介
尹庆军,现任国金基金公司总经理。1984年进入北京大学,1991年从北大国政系毕业。1991年至1998年底在中央编译局及中央编译出版社从事研究和出版工作,1999年进入博时基金,2008年开始参与筹备国金基金公司,2012年起至今担任国金基金公司总经理。
抓住机遇,尝试转变
对于很多人来说,职业选择是一个重大的人生课题,尹庆军院友在职业生涯与人生道路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较大转变。1991年从北大国政系毕业后,尹院友在中央编译局工作了八年,1999年进入博时基金,从事人力资源、董事会秘书和监事工作,2008年开始参与筹备国金基金公司,2012年起担任总经理至今。尹院友谈到,他的行业跨度比较大。第一份工作和大学专业很对口,从事内容和学校学的东西也很接近,而且因为岁数比较小,在单位被大家亲切地称做“小尹”;但到博时工作后,接触到的都是全新的东西,在员工普遍比较年轻的金融行业,32岁的他已经算是岁数较大的人之一。

尹庆军院友在中央编译局任职时负责编辑的大事记
当被问及怎么会想到从安稳的体制内转到一切未知的基金行业时,尹院友笑谈道,外部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尹庆军院友在中央编译局的工作其实十分出色,曾接受光明日报的采访,还作为中直机关优秀党员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和其他代表一起受到时任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的接见。但他认为大院里的工作太稳定了,日复一日工作内容都差不多。相反,大院外的世界却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989年到1991年中国经济发展出现停滞,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后,人们下海创业的浪潮蔚然成风。正是在这一静一动之间,尹院友感觉到外部世界的迅速变化和挑战,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他也想出去看看。在编译局工作的第八年,一位同事,也是北大国政系的师兄,告诉他外边有一个基金公司,正在招聘HR和行政后勤,鼓励他去试一试。虽然当时他并不了解1998年方才出现的基金行业,但还是去参加了招聘考试。令人欣喜的是,尹院友通过了公司的考核,自此就在基金行业工作了20年至今。
另一个原因是,出于对自身兴趣特长的不断探索,即使当时没有那次偶然的机会,再过半年、一年,只要有别的机会他还是会去尝试。从尹院友的职业转变中可以看出,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也是给敢于尝试的人的。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试一试,而是综合了当时的大环境,结合自身长处,并在师兄的支持下作出的一次职业生涯大转向。
进入金融,深入领悟
在金融行业长期的深耕使尹院友对这个领域有了比较多的理解。尹院友目前从事的公募基金行业属于金融领域,而且是面向全体大众的普惠金融,目的是让大众百姓的钱增值。在谈及金融行业的特点和相关知识时,尹院友解释了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的区别,强调了两种基金针对客户群体的差异。同时,他还提及基金行业的另一个特点是从业人员很少,“两万人管着14万亿人民币”。

尹庆军院友工作照
面对当今想进入金融领域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的情况,尹院友强调金融这个行业靠的不是人多,对应聘者和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且每个部分对人的素质要求各不相同。基于他多年的工作经验与感悟,总结出不同工作对人员素质和能力的不同要求。投资研究比较强调专业性,如化工、医药、IT、统计、数学等,最好是有经济、金融等复合背景;市场销售和中后台没有特别的专业要求,但如果具备上述专业背景会有助于内部沟通交流。而且对于销售人员而言,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非常重要;中后台则要求细心和服从整体。至于通用的素质要求,主要是要有好奇心、做事专注、独立思考、有创业精神、团队合作以及具有精简清晰的表达能力。尹院友尤其强调自我思考的能力,“在一些比较大的问题上要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一些问题是没有唯一的答案的,但在逻辑上得讲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以后会怎么样”。在他看来,独立的思考与清晰的逻辑在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
尹院友如今已经在金融界超过20年,他的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一方面是他通过努力与奋斗从工作经历中收获的,另一方面,更是与北大国关的培养不可分割。
从北大国关出发:多元视角与使命感
正是因为在北大国关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尹院友选择了编译局作为走出校园的第一份工作,从事社会科学研究与出版。进入基金行业后,严格来说专业知识很难起到太大的作用,但国关人的特质却始终影响着他的思考与工作。
尹院友看问题的角度和广度仍与其他专业出身的人有着较大差异。他做了一个比喻:学别的专业的人,他看一盆花,看到的就只有这朵“花”——也就是针对这一件事,他可能会看得很细很深;但通过国际政治的学习,我们的视野会更广、角度也会更宽。比如就中美贸易争端来看,其他人会分析贸易、生产、流通环节等,但我们会想到贸易战会不会和大国关系、地缘政治或者军事有关?或者会不会像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所说,存在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冲突?正是多年在北大国关的学习,促使尹院友会从多个角度想一件事,更会倾向于从多元化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凭借自己的逻辑和思考将不同的因素串联起来,以获得对事情更加全面完整的理解。尹院友笑谈:“说的玄乎一点,就是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我们都可以给它通上。”不会只围绕这一个具体的事去纠结,这就是通过学习国际政治收获的多元视角。
不只是在国关院系的经历,多年在北大的学习生活也同样带给尹院友诸多积极影响。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内心。进入北大的同学心中普遍会比较自信,对自己的要求也高,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接触到国内外很多政界商界的优秀人物,这是北大给我们的影响,可能是别的学校无法替代的。此外,北大也让他有一种使命感。尹院友回忆,在他们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很有家国情怀,“我记得女排夺冠以后,郎平和全体女排队员在北大东门那边的操场上举办了一场演讲活动,大家都聚过去看,特别激动。那时候谈‘振兴中华’,学生们都有这样的抱负,有一种要把国家建设好的追求,心里想着‘只要有机会,我们就对国家、对民族多做一些事’”。他还分享道,日本有一本书叫《匠人精神》,主人公只是一个普通的工匠,但是他也有一种抱负,就是要振兴日本的民族手工艺。尹庆军院友认为,在北大学习直到毕业,都会有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想法,这种使命感便是在北大学到的。
尹院友在最后向学弟学妹们提出了几条建议。首先,做人要阳光、积极一些。看待世界和他人不要太悲观,要以积极的心态处事,这样才能让自己更轻松。其次,待人处事要有自信,但不能傲慢。要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勤奋和专业能力实现梦想,但也不能轻视他人,要谦虚,学会看到他人的长处。同时,专业能力很重要,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不单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的,而是要学会弄清楚事情背后的逻辑,并且思考过程要经得起正反推敲。除此之外,尹院友还建议大家多读几本好书,少看手机的碎片鸡汤。他认为,好书就是各个领域传承的经典,不一定是畅销书,但一定是在你关注的圈子里很有影响的书。“读几本好书不一定能让你挣到钱、找到好工作,但是这种好的影响会自然地渗透进你的处事上,对未来是很有帮助的”。尹院友强调,我们的同学们不仅要在北大学习知识,更要锻炼自己待人处事的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太“狂”。同时,又要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在以后面临更多的选择时也要处变不惊。

生活中的尹院友
最后,尹庆军院友衷心地祝愿同学们将来在走出北大国关之后,能够在自己的未来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带着国关赋予我们的多元视角和使命感,走向独特的、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