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简介
蔡武,汉族,1949年10月生于兰州,祖籍甘肃陇南。197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78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学习,毕业后在国关任教一年。1991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1995年毕业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中共十七届、十八届中央委员、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与共和国同龄,
他见证了新中国的岁月变迁;
从小山沟里的煤矿工人,
到走遍世界的文化部长,
此时此刻,
他把那段岁月娓娓道来,
他将青年期望诉与君听。
人生经历
粗略回眸
1949年,蔡武出生在兰州。文革前,他在兰州上小学和中学。文革开始后的1968年,蔡武到甘肃河西走廊插队、当煤矿工人,后来成为干部。在十年动乱结束后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二届招生考试中,他考进了北大国际政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双肩挑”,一边做学工一边做助教。1983年,选调去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后任该部部长。94年底,调往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副秘书长、1997年担任副部长。2005年,他由中联部副部长任上调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任主任,同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担任3年后,08年,全国人大任命蔡武担任文化部部长,一直到2014年底。离职后,他转到全国政协。担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同时任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会理事长。他的社会职务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友会会长、北京大学校友会副会长。
“在离开领导岗位之后,我的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剩下的时间可以为北大,为国际关系学院做点事情。”蔡武粗略地回望了自己的经历后,如是说。
知青岁月
在被问到对知青下乡插队的看法时,蔡武流露出严肃而又怀念的神情,在“文化大革命”中,几千万知青下乡,没得选择,“从国家发展来讲,这是决策的失误,毕竟,这是年轻人在最适合学习的大好时光里。中断了正常受教育的过程,造成文化的断裂,影响国家、社会的正常发展,后果是很严重的。但从下乡知青个人来讲,这么一段特殊的经历对往后的人生又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由于这段经历,让蔡武在生活的最底层了解国情,深刻体会到国家当时是什么状况,普通老百姓尤其是农民处在何种生存状态,由此引发了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同时,这段经历培养了蔡武吃苦耐劳的精神,接触了社会的各个方面,既体会到世态炎凉,又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温暖。”当时在乡下,知青们总的状态是迷惘,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的,又不可能甘心扎根在贫穷落后的乡村,心里的许多问题得不到答案。
那是一个炼狱一般的过程,但蔡武为我们展示了知青们苦中作乐的时光:下乡知青们互相串门、一起唱歌,偷偷互相传着看“禁书”。蔡武喜欢看经典小说,一些俄罗斯的小说,如《安娜卡列尼娜》等。由于亲属关系,他还读到了一些内部出版的“灰皮书”,包括苏联解冻时期的小说,这些书籍反映了苏共二十大后苏联社会变化状况,没有公开发表,非常“耐人寻味”。除此之外,还有内部出版的一些历史人物的回忆录,这与从正规渠道所了解的信息形成对比,有些内容有很大的出入,这便引起他的兴趣。另外,他还能够读到“参考消息”,这使他能够在偏居边远地区而能较全面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蔡武还为我们分享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当时知青们养了一条小狗,见了老乡就咬,见了知青就不咬,它是怎么分辨的呢?后来才知道,原来知青们洗脸用香皂,刷牙用牙膏,它习惯了这个味道,别的大队的知青来他们那儿,身上的味道与他们比较接近,狗便觉得亲切;而老乡到他们那个知青点上来,味道与他们不太一样,所以狗就冲老乡叫唤。“由于这个缘故,我们的生产队长多次警告我们,要“处理”这条小狗呢!”他笑着说。下乡知青和老乡们的关系也非常特殊;有许多隔膜,又不乏温情;在同一个天空下,又似乎是两类人。知青们都盼着脱离困境,但离开后,待过的公社、生产队又仿佛是第二故乡魂牵梦萦。
燃情大学
1976年10月平地惊雷,粉碎了四人帮,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中国历史的大转折使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几年热播的纪录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蔡武反反复复去看,每每都感同身受,国家的历史命运与个人前途是如此地紧紧结合。“我从大山沟里的煤矿工人,到走遍各个大洲的共和国文化部长,离不开邓小平的一个决策:恢复高考。高考的恢复,给了十几届中学生几千万人以实现人生转折新的机会,也使我得以进入北大国政系。”
对于文革结束后进入大学的77级、78级的大学生活,蔡武将其描述为“激情燃烧的岁月”。“政治上,我们感受到国家已经走上了一条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人民群众思想解放,精神焕发,个性张扬。学习上,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如饥似渴,笔记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学习氛围浓厚,自习室占座甚至产生小矛盾。生活上,当时我们有五年以上工龄的同学带薪学习,每到工资寄来时,同宿舍好友大家一起到“长征食堂”打牙祭,点八九个菜,喝几扎啤酒”。总之,那时,是一段激情燃烧与埋头学习的岁月。
当时开放初启,对于外部世界的好奇十分浓厚,因此,学校里带“外”字和“国际”的专业显得有些特别,是学子们钦羡的对象。国政系与国际事务联系密切。蔡武说,记得78年刚入校,当年的墨西哥总统访问中国,要到北大来演讲。学校组织学生欢迎,学校选定国关的学生参加。外国总统来访北大,现在是家常便饭,可在七十年代来这还是很稀罕的事,令很多学生感到新奇,尤其像从外地来到北京的学生。国关另外的特点是,常常有各种高水平专家的讲座课,经常使听者醍醐灌顶。那可都是相关领域最顶级的专家,有一些老师的授课,至今令他印象深刻。

专业之于职业
在谈到专业的学习对职业的影响时,蔡武说到,“在过去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从事青年外交、党际外交,还是对外宣传、对外文化交流,我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学习经历和专业积淀都起着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先后在学校的十年时间,是我能够较好地适应各个相关岗位工作要求的背景和基础。”张汉清老师的国际共运史课,黄宇良老师的苏联东欧讲课,曹长盛老师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专题,梁守德老师的民族解放运动史,陈峰君老师讲印度革命和印度共产党专题课,宁骚老师讲非洲民族与非洲社会,王杰老师讲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等等,这些课甚至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无可替代的影响。他讲到一件旧事,83年秋他调到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当时国际联络部收到印度一个青年组织的邀请信,称要开代表大会,要和中国共青团恢复关系。但由于多年中断关系部里没人知道这个组织的情况。蔡武在学校专门学过的印度革命和印度共产党专题课,对该组织还算熟悉,于是领导决定由他陪一位青联领导人作代表去参加。这是他第一次出国,接触认识不少印度朋友,如亚丘里同志,当时是印共马学生领袖,现在是印共马的总书记,他们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在团中央国际部和党中央对外联络部分管拉丁美洲工作时,蔡武对古巴的情况非常熟悉,古巴同志吃惊于蔡武对古巴的了解程度,原因就在于他大学期间系统的专业学习。
蔡武于1983年调到团中央国际部,做了12年的青年外事,在党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了十一年,直接从事政党外交、人民外交。后来他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也就是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要面对几百家外国驻华记者,与来自世界的媒体人交流,阐述我国情况、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到了文化部后,他发现文化部的一大半工作量是对外文化交流。“文化部有对外文化联络局,我们在中国驻外使领馆里有文化处组,其工作人员来自文化部。我们在全球建立了30多个中国文化中心,每个文化中心有十几个工作人员,都是文化部负责派出的,每年在全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四百多个城市搞欢乐春节活动,派出大约两万名艺术家,让外国人和我们一起过春节,亲身体验中国文化。”这些对外工作都与他的专业基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些岗位上,蔡武表示,“我从来不犯怯,相信自己干得了!”,“有这个底气”。
多年以后,蔡武在和老同学见面侃聊时,他笑着说,“我大概是咱们那一届中专业最对口的!”
青年期待
赤子之心
蔡武从自身经历中深刻地体会到北大国关的优良传统和特色,那就是,“从我们所接触的老师、到我们所受的教育,以及学院所形成的氛围,要求我们在专业上不仅要术业有专攻,学好、学懂、学通,而且要有家国情怀”,我们不仅仅是学生,历史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使我们能够在这接受系统的教育和训练,是要我们投身到这个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我们得常怀赤子之心。
国际视野
赤子情怀记于心,国际视野不可无。蔡武说,仅仅将目光局限于自己的国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一定要有开放的视角、宽阔的视野,了解与研究世界。“前几年我在外交界反复陈述一个观点:我们提出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为了经济上的合作项目或经济发展的构思,一定有更长远宏大的目标,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才是我们当代中国人应有的胸怀。”我们不能只顾自己好,还要希望我们的邻居、全世界各国人民都好。正如习主席外交战略思想的核心命题:高举合作共赢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现在有些国人自大骄傲,盛气凌人,“老子天下第一”,这是极其狭隘的观念。我们一定要有宏大的胸怀和国际视野。另外,在国际政治领域,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流派,我们一定要做到兼收并蓄,在坚守主心骨的同时,理性看待各种知识学问。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我们要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一旦把自己封闭起来,一定会缺氧窒息。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做到“自信而不自大,自尊而不自傲,自豪而不自满”。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回望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一定要对其批判性继承。这个继承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最近有媒体报道,社会上某些学前教育机构让孩子穿上不伦不类的古装,包括背《三字经》、《二十四孝》等等,蔡武觉得这些初衷虽好,但办法是不可取的。国关的学习也如此,我们如果固守传统的理念,很多问题是解释不通的。“没有邓小平的创造发明,我们不会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我们研究国际关系固守于当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以及“三个世界”划分等理论基础之上的话,我们现在的国际战略肯定是要犯错误的,因为今天的世界和过去的很不一样了”,蔡武说道。
钻研学术,经世致用
蔡武认为,钻研学术,经学致用,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搞学术的目的是为这个专业奠定更加深厚的原理基础,我们需要一群敢于做“冷板凳”的人从事理论和学术研究,但最终我们培养的人才是能够在国际战线上、外交事业中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外事工作者的。在工作经历中,蔡武感受到,搞外交就得多跑路,越跑得多就越是加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蔡武说:“全世界人民的需求都是相似的:能得到全面的发展,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满足。这就是为什么习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世界很多国家人民都赞同,联合国决议、安理会决议、人权理事会决议,都把它写进去的原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们做外事工作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想方设法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要努力在中国和外国民众之间找出接口,加强了解、增进理解、消除误解,打消疑虑、促进交流合作、最终取得共赢。”处理矛盾冲突,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构建自己的战略体系。蔡武在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成立大会上曾讲到,过去我们在国际战略研究领域里面比较注重术,而不注重道,在具体的技术性方面,我们做的很专业,很精到,但是对道的研究不够(道是指形而上的规律性的理论),这是我们外事水平长期提不上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要注重道的研究。
责任担当
关于责任担当意识,蔡武认为这是大学生所必需的。因为现在的学生、知识分子,有时候容易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口若悬河、讲的头头是道。坦率的讲,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在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外事战线也是如此,但是相比之下,国家的外事外交战线改革创新是比较弱的,长期没有形成清晰的国际战略。因此,我们的外交给外人的感觉往往是应对式的、被动的,而在主动地设置议题并发挥我们的大国作用的方面则有欠缺,这要求我们在理论研究、理论体系的构建方面加强再加强,在外交实践中加强展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还有,我们在对外工作中特别要注重防止出现倾向型的问题。去年,蔡武在与吴建民大使主持中美高校论坛时,达成共识,即今天在开放的世界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另一种是民粹主义情绪。“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是反全球化的,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我们要主动去引导这个全球化,使之朝着更加有利于我们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这个方向去发展。民粹主义情绪反对自由贸易容易导致闭关自守,比如特朗普的对外政策里有很多倾向,搞贸易保护、反对自由贸易,他当选很大程度上依赖民粹主义情绪,但实际上他要操作的话,一定会碰的头破血流,所以他的政策仍会调整。”
总之,我们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看客,还要有责任担当。新时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有一代又一代的外事工作者,在新思想的指导下,主动开展有水平的外交,考虑问题不能从技术官僚的角度,只考虑小节、不考虑大的问题。毛主席当年曾批评外交部,“大事不报告,小事天天送”,就是批评他们没有大的格局、没有大的担当。北大的学生,从历史传统看是敢为人先的。新的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当然会有新的变化,这些要求,本质上是为了人民,怎样对人民好、对老百姓有利,我们就要去考虑。只对少数人有好处、只对小利益集团有好处的事情,我们就不去做它。真理有时候非常简单朴素、一点都不复杂,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是北大的传统,也是国关传统,我们要继承这种传统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完全是吻合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们具体院校、具体领域的体现。
哲学素养
蔡武建议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一些哲学,形成一套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当今信息化时代,我们学习的并不是知识本身,只要你知道从什么地方去找,具体的知识你就可以调出来,重要的是形成系统的思想方法和正确的认识论。这好比一个图书馆,你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就知道该从哪儿寻找知识。另外,大家现在都使用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我担任文化部长时,最忧虑的是我们的孩子们现在不大看书,沉迷刷屏阅读碎片化”,阅读的碎片化无助于知识结构系统化的形成。这造成一些文化乱象,如有信息,没知识;有知识,没文化。信息量大,但知识质量并不高;知识储量大,但文化素养低。文化是在知识基础上形而上的东西,它要求知识的化用,以化成天下,这是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形成你的内心世界与精神世界。我们现在很多人很有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你一听就觉得他没文化,精神境界不高,因为他不会上升到理性归纳的阶段。“应对信息化时代,我建议青年系统地读些经典,并学好哲学。有了正确的方法论,认识论,新思想来了,你很快就能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在这个信息社会,蔡武希望青年学生能够沉下心来去学习和观察社会与世界,因为青年才是国家乃至世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