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0日上午,第二期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功举办。本期交流会聚焦“新时代的亚太经济合作”主题,两校学者和学生围绕中日经贸关系,全球化、亚洲经济发展等各领域的具体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董昭华,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院副院长舒旻,国际部部长 Rhee Maji Christin、国际事务部部长高木范夫,北大和早大的二十余名学生参加交流会。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董昭华致开幕辞。董昭华对早稻田大学代表团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预祝本次交流会取得丰富的研讨成果。董昭华强调,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已经成为两校在学术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创新探索,成为中日两国师生相互学习、交流共进的重要平台。
早稻田大学国际教养学院舒旻副教授发表了题为“东亚的经济地区一体化”的主旨演讲。他首先简明扼要地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纵览和回顾,并深入分析了东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来龙去脉,揭示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驱动力与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并最终以理论化的范式框架对东亚经济发展做出了总结。认为,虽然先后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东亚仍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取得重大进展,成为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经济发展区域。东亚的经济一体化并非一帆风顺的,是一个复杂的进程,但这反映了东亚各国对于全球化的回应与政府间共识的建立,而未来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可期,期待各国更加紧密的经济联系。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董昭华副教授发表了题目为“反思全球化时代的区域合作”的主旨演讲。董昭华从全球化的角度来思考与分析不同国家对于区域经济合作的意愿和态度,指出了全球化的后果是带来了社会分化,加剧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与中产阶级的退化。在逆全球化浪潮下,东亚经济的一体化合作却仍然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董昭华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着重分析了中日两国在价值链的不同位置,进一步分析了两国对全球化以及区域合作的积极态度的成因。最后,董昭华总结到,全球化是每一个国家的选择而非一个客观的事实,全球化对于不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及国家内市场-国家-社会三角关系的塑将影响其对于全球化的态度以及应对全球化的能力。
接下来分别由5位来自北京大学与早稻田大学的硕博士生代表发言。北京大学的博士生王兹婷同学以肉类进出口贸易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今美太的双边关系,接下来来自早稻田大学的博士生Kim Kunmin则通过具体的案例梳理分析了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合作,并指出了应对粮食危机的共同措施。北京大学的博士生渡边浩司在对比分析的框架下阐述了三个主要的日本商业组织对中日关系发展的影响,接着早稻田大学的硕士生Wang Zhaoying侧重分析了区域全面经济协定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对中日经贸关系的影响。最后,来自北京大学的硕士生李佳钰就跨国公司的政治因素对中美经贸关系影响进行了发言。
在讨论环节中,与会嘉宾和学生围绕主旨演讲和主题分享的内容,就对华认知、产业转型、中国模式、国际援助、公共外交、文化影响等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精彩深入的论辩,交流会现场气氛热烈。
最后,早稻田大学国际部部长Rhee Maji Christine作闭幕总结。Rhee Maji Christine对北京大学及参与活动的师生表示衷心感谢,祝贺第二期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