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0日,北京大学现代日本研究中心第十四期博士生班学员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C105会议室举行了与手塚贵子女士的座谈会。原北京大学副校长、原法学院院长、法学院教授吴志攀,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北京日本文化中心黄海存,《旅食通讯》总编辑、新潟县6次产业化策划人、Fleuve有限公司董事长手塚贵子,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常天乐女士,北京大学现代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李寒梅、中心职员曹宝萍和十余名博士研究生参加了座谈。
图1:手塚女士回答同学提问(图正中左边为手塚女士,右边为吴老师)
首先,吴教授代表博士生班表达了对手塚女士的热烈欢迎。在博士生班访日期间,手塚女士基于自己创办杂志的经验,为大家做了一场关于农业流通方面的讲座。她所创办的《旅食通讯》致力于分享农户的故事,让那些对食物感兴趣的以及喜欢旅行的了解农业生产过程并与农户建立友好关系。
在交谈会上,同学们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手塚女士进行了密切交流。双方的话题集中于两个领域:手塚女士的个人经历以及农业和食品问题。
在个人经历上,郑姗姗阐述了自己对东亚国家女性处境特别是在生育、家庭和工作方面的思考,认为手塚女士“勇敢地坚持事业追求,另辟蹊径地选择了不同于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这样一种做法,对当代女性很有启发。白惠天请教手塚女士如何做出了“放弃城市里的工作,并把创办期刊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的决定。吴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他在充分认可北大学生能力的基础上,鼓励同学们在青年时期勇于尝试,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专心致志地从事选定的事业。同学们深受鼓舞。
在农业和食品问题上,白惠天首先询问了日本在处理食品浪费问题上的经验,这引发了大家对于上海市试行垃圾分类的讨论。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常天乐女士认为讨论垃圾分类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考虑垃圾分类标准和实施过程的阶段,而需要讨论前向的垃圾产生以及后向的垃圾处理过程。沿着这一思路,同学们提出,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消费主义观念等因素都造成了过量垃圾的产生;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更加高效节能地进行垃圾处理,所以要想真正实现垃圾分类的环保作用,就需要必须要提高垃圾处理技术水平。其次,受到手塚女士的启发,姜子莹提出了建立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个人化关系的重要性。她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功能性的角色在很多情况下替代了差异性的个人本身。食品更多的是呈现在超市货架上的标准化、可替代的物品,而缺乏人情味。我们只关心食品是否能满足需求,而不关心食品生产的差异化的过程以及生产者的生命故事。手塚女士则致力于重建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私人化的关系,让两者互动协作以改进食品的质量。
在交谈会的最后,吴志攀老师再次代表全体同学表达对手塚女士来访的感谢,并欢迎手塚女士再次来访。
图2:部分参会人员与手塚女士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