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2025-2026年第三期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成功举行。会议主题为“石黑一雄:电影与文学”。早稻田大学国际文化与传播研究科教授吉本光宏,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翁家慧,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博雅博士后徐一然,以及两校的十余名师生参加了交流会。师生围绕文学的跨媒介改编、翻译文化、历史叙事的重构、创伤记忆的跨代际传承等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图1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董昭华致开幕辞。她对早稻田大学师生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回顾了两校交流会自创办以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并表示,此项活动已成为推动两校学术合作的重要平台。本次交流会围绕文学作品的创作中的接受与转化和跨国传播中的改编与重制展开讨论,期待双方师生以此次交流为契机,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深化互学互鉴,共同开创新的合作篇章。
早稻田大学的吉本光宏教授此次首次访华。他在致辞中感谢两校为双方学者搭建了这一宝贵的交流平台,并表示期待未来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中开展深入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北京大学的翁家慧副教授表示,两校早在数年前便通过这一平台建立了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基础,期待此次交流会能够延续这一学术缘分,促成更多富有启发性的讨论与成果。
早稻田大学国际文化与传播研究科教授吉本光宏围绕黑泽明的经典影片《生之欲》(Ikiru, 1952)及其由石黑一雄编剧的英国重拍版《生之欲》(Living, 2022),重新思考了“改编”(adaptation)与“重制”(remaking)的理论内涵。吉本教授认为,在当代大众文化中,几乎所有文化产品都可被视为某种形式的“改编”。因此,“改编”不应被视为一种边缘的文化实践,而应被置于文化研究的核心位置。基于这一观点,吉本教授提出一个重要的设问:“如果《生之欲》不是由黑泽明,而是由小津安二郎执导,会呈现怎样的面貌?”他指出,这一假设不仅跨越了国界与时代,更触及了“模仿”、“转换”、“媒介特性”、“忠实度”等改编理论中的关键问题。吉本教授强调,与其简单比较两部电影的异同,不如借此契机反思改编与重制背后的规范性假设与文化逻辑,从而推动改编研究在理论层面的再思考与拓展。

(图2 吉本光宏发言)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翁家慧以加藤周一的“杂交种文化”论为理论框架,对大江健三郎文学中对外国文学的“受容と変容”(接受与转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她从“人文主义”、“翻译文学”、“希望”三个关键词出发,分析大江作品中外国文学影响的思想维度、方法论特征与继承关系,指出大江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外来文化元素“再语境化”。她特别展示了大江健三郎先生访问北京大学时留下的珍贵发言原稿。原稿中,大江先生谈及他与鲁迅《狂人日记》的精神关联,指出鲁迅作品中对“理性与疯狂”的省思,深刻影响了大江先生对“人类伦理与希望”的文学探索。这一珍贵资料的呈现,为现场师生提供了独特的历史与思想维度,也进一步印证了中日文学在现代思想层面的深层共鸣。

(图3 翁佳慧发言)
在后续发言中,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博雅博士后徐一然对比分析了石黑一雄的短篇小说《偶尔,那莫名的悲伤》和长篇小说《远山淡影》。她指出,石黑的创作由直接描写逐渐转向隐性转喻,由外在见证转向对亲世代缄默及记忆扭曲的呈现,展现出其在“记忆”与“创伤”叙事上的深化。早稻田大学国际文化与传播研究科博士生陈科蓉通过分析石黑一雄《无可慰藉》通过对拉康“隐喻”和“换喻”概念的解读,探讨了对“当代性”隐喻性探索以及隐喻状况的危机。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生赵丽华将目光聚焦于美国作家伊迪丝.华顿小说在1910-1930年代的电影改编。她以1918年美高梅公司推出的《欢乐之家》电影为案例,通过考察当时的审查机制、道德约束和观众期待对“小说-电影”改编的影响,以“柔化的悲剧”探讨了当时美国好莱坞电影在文学性、道德性和市场化之间的张力和妥协。早稻田大学国际文化与传播研究科硕士生高杨通过分析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种对景观元素的使用,展现了自然元素的文化属性,以及这种属性对于人物互动模式的影响。北京大学日语系2025级硕士研究生李婧以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为框架,深入分析石黑一雄《浮世画家》中“日本性”的形成与流动,揭示“日本性”如何在历史、权力与个人记忆的交错中被不断建构与重写,从而重新思考跨文化身份与文学中的“日本”想象。

(图4 发言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分别为徐一然、陈科蓉、赵丽华、高杨、李婧)
自由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就各自分享的主题进行了提问与探讨,并对历史小说的再定义、历史叙事的重构、不可靠的叙事者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图5 与会人员合影)
最后,吉本教授作闭幕总结,他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对本次活动的悉心筹办表示了真诚感谢,并期待双方师生能够以此次交流会为契机,未来能够有机会在文化和电影等各方面能进一步深化合作和交流。
撰稿:徐一然
照片:刘浩
责编:尤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