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围绕“十五五”目标,再一次明确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目标。我们已走过“体制重塑-能力跃迁-体系融合”的长坡厚雪,正在迈向“以智能化牵引的体系化跃升”的新阶段。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新“三步走”战略,以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的要求推动落地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在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的基础上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回到历史纵深来领悟这次谋篇布局,我们看到的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新时代稳中求进的持续跃升:通过重塑领导指挥体制与力量结构,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基本格局;通过军事政策制度改革与实战化训练常态化,推动规模结构、力量编成与战法训法相互牵引;通过联合作战体系深化,步步为营、层层递进,锻造打赢现代化战争的能力。
政治建军是这条现代化道路的根与魂。人民军队自诞生之日起即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进入新时代,中央军委围绕加强新时代军队党的建设、完善政治工作制度体系作出一系列部署,确保军队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度集中统一和令行禁止,保证现代化的每一步都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旗帜下前进、在法治中运行、在制度上加强。通过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思想建党与政治建军贯通到战斗力生成的全领域全流程。
在此基础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结构性指向更加鲜明,着力于新域新质作战力量、联合作战与一体化保障等“链条+网络能力”的打造。由量到质、由平台到体系的逻辑在加速定型,新质能力稳步强化为立体、高效、可持续的作战体系。
其中,装备建设方面以多域一体为牵引,形成“天基-空基-海基-陆基-电磁-网络”的协同格局,无人化、智能化、精确化、抗干扰与快速迭代成为通用“设计语言”,新域新质作战力量与传统主战力量同频塑能。
在训练体系方面,始终坚持联、真、难、严,推进联训、联演、联保常态化,对抗式、全时域、全地域演训广泛展开,训法演法随备战任务、作战思想、装备和场域特点同步迭代。
在人才方面,以高级联合指挥人才、科技和知识型指战员、高技能骨干和技术作风过硬的基层官兵为支点,贯通院校教育、部队实践与任务化考评,完善文理工交叉、战技学贯通与伦理法治素养并重的培养链,使得新域新质战斗力有人可用、有人善用。
在备战方面,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以实案化筹划、常态化战备值班、模块化保障为抓手,完善诸军兵种耦合和军地协同机制,加快建设现代后勤和现代国防动员体系,健全快速投送、弹性补给与体系抗毁的全域保障网。
“装备-训练-人才-备战-保障”的良性循环在驱动战斗力方面已形成由点到面、由面到网的跃迁。这些改革强军、体系淬炼的成就都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仪式中得到了体现。
展望“十五五”,先进战斗力与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协同塑造将会持续加强,面向体系作战需求的全要素能力将不断提升。以法规制度、指挥体制、力量结构、资源配置与人才体系的协同优化为抓手,军事治理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围绕新质生产力与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同频共振,“技术-工业-战术-条令-演训”的闭环迭代将更加精准高效。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时期和更远的未来擘画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路线与方法。依托新“三步走”,坚持“边斗争、边备战、边建设”,把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贯通到底,就一定能够实现“装备-训练-人才-备战-保障”环路的高效运转,促进先进战斗力与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协同塑能,提高军事治理现代化水平。面向2035年与本世纪中叶,只要坚定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和军委主席负责制,强化实战牵引与问题导向,以体系塑能与法治固能,就一定能够持续提升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行稳致远,阔步走好强军之路。
(作者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系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