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庞珣教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论文《农业地理与国际水资源冲突:基于遥感数据的实证研究》(Agricultural Geography and International Water Conflict: Evidence from Remotely Sensed Data)近日在国际期刊《国际研究季刊》(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2025年第9卷正式发表。
论文开创性地构建了气候变化地缘政治风险的分析框架,系统考察了农业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区位、规模和空间格局)对国际水资源冲突风险的影响机制,捕捉水资源、农业与气候变化三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互动效应,分析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复杂的地缘政治风险格局。论文突破了传统研究仅关注地理邻近性的局限,创新性地引入“基于地方的政治”(place-based politics)分析视角,提出并验证了三个因果假设,包括:1)跨境流域农业用地规模效应假设,即共享河流沿岸国家的农业用地规模与冲突风险呈正相关;2)上下游非对称分布假设,即上游国家农业用地扩张会加剧流域内水资源压力与议价能力的不对称性,从而导致国际水资源冲突风险上升;3)上下游互动效应假设:即下游农业用地规模对上游效应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将MODIS卫星遥感数据与跨界淡水空间数据库进行系统整合,运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了全球行政网格化的农业用地测度体系,开发出具有空间显性特征的农业地理指标,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客观精确的数据支持。
论文对位于58个国际河流流域中的311对国家组历时7年的样本进行分析,发现跨境农业用地总量每增加7375.9万公顷,国际水冲突概率将提升近14倍;上游农业用地扩张的边际效应尤为显著,当下游农业处于中位数水平时,上游用地从零增至6744.9万公顷可使冲突风险提升近16倍;下游调节效应呈现出明显的阈值特征,当下游用地超过特定临界值时,上游微小的变动就可能引发冲突概率的急剧上升。

论文揭示了资源稀缺性对关键经济部门和政治敏感区域产生压力,并传导和升级成为国际冲突风险。该研究在三个方面促进了自然资源地缘政治研究:首先,论文展示了经济地理分析如何为国际关系理论争论提供"新切入点",将局限于国内分析的“基于地方的政治”框架拓展至国际层面,揭示了超越简单邻近性的地理特征对国际互动的解释力;第二,论文开发的测度方法可延伸应用于农业在国际贸易、对外援助、气候变化谈判等其他国际关系核心研究领域;第三,论文的研究结论为理解气候变局下跨境水资源治理提供了新的地缘政治分析视角。研究团队特别指出,农业用地本身并非冲突根源,而是作为水资源脆弱性的重要表征。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建立基于空间特征的冲突预警机制和跨境治理框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何晴倩副教授,其他作者包括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地理科学系Yanqian He助理教授、东京大学信息学专业Yekai Xu博士生以及美国中阿肯色大学地理系Matthew H. Connolly副教授。
《国际研究季刊》(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是国际研究协会(ISA)的旗舰期刊,最新影响因子位列“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和“社会学与政治科学”两类SSCI来源期刊中为一区(Q1)。该刊为同行评议学术期刊,致力于发表在国际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实证意义与规范内涵的高质量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