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晚,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人道事务与政策主管Graziella Leite Piccoli(葛慈)女士走进《联合国与国际组织》课堂,为来自国关、新传、外院、法学院、燕京学堂等多个学院的同学讲授“国际人道法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Piccoli女士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工作近三十年,曾多次前往伊拉克、加沙、喀布尔等武装冲突现场组织人道主义救援和协调,现任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人道事务与政策主管。讲座由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赖华夏主持。
Piccoli女士为同学们授课
讲座伊始,Piccoli女士介绍了国际人道法的基本概念,人道法作为国际公法的一个分支,由习惯或条约确立,适用于武装冲突时期,旨在保护未参与或不再参与敌对行动的人员、特定场所及物体,同时限制交战方随意选择作战方法和手段。国际人道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859 年索尔费里诺战役,瑞士商人亨利・杜南目睹战争惨状,积极动员当地居民救助伤员,这一段经历促使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成立以及国际人道法的起源。
讲座内容概览
Piccoli女士介绍到,在现代国际人道法的发展历程中,一系列公约和议定书相继缔结并不断完善。1864 年首个保护战地伤病员的国际条约诞生,后续又有诸多修订和补充,如 1949 年的日内瓦公约对平民、医务人员、救援人员、伤病者和遇船难士兵及战俘等给予保护;1977 年和 2005 年的附加议定书进一步明确了国际性和非国际性武装冲突中的规则。
课堂一角
Piccoli女士强调,国际人道法通过规制武装冲突行为,在武装冲突中挽救生命,减轻苦难,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作为一个独立且中立的组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成立于 1863 年,总部位于日内瓦,在全球 80 多个国家拥有约 18,000 名员工。其主要活动涵盖保护、援助、预防和合作四个领域,凭借其中立性、独特的历史使命、与冲突各方对话的能力和广泛的合作网络,在人道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Piccoli女士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在加沙的亲身经历。在叙利亚地震和俄乌冲突等人道危机中,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积极行动,保护平民和民用基础设施,提供医疗援助,促进人质释放,修复水设施等,为缓解人道灾难做出了努力。她还特别提及中国在人道行动中日益增长的作用,包括在促进国际人道法、开展人道主义对话、与武装部队合作以及全球健康外交等方面的积极贡献。
面对现代冲突日益持久、碎片化和技术化的挑战,Piccoli女士指出,数字技术的发展模糊了网络与现实的界限,网络行动在武装冲突中的角色愈发复杂,对平民和人道组织造成了诸多影响,如威胁民用基础设施、加剧暴力、破坏人道组织的信任等。这要求人道组织必须重新思考并调整工作方式,以适应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
Piccoli女士和听众互动交流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有同学提问人道法在现代复杂冲突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在多方势力交织、局势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如何确保人道法的规则能够得到切实遵循,保障平民和人道服务的有效提供。还有同学提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大型科技公司的合作,希望了解双方在应对网络冲突带来的人道挑战方面有哪些合作设想和计划。Piccoli女士结合自身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详细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为大家提供了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国际人道法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工作的理解。
此次讲座深入浅出、案例丰富,不仅让同学们对国际人道法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引发了大家对国际人道问题的深入思考。作为一名资深的人道工作者,Piccoli女士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北大学子理解国际人道法的应用以及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工作提供了深刻洞见,也为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国际人道救援组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对于提升同学们的国际视野和人道主义意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2024年1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地区代表处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本次讲座属于合作系列课程,是双方在备忘录框架下的机制化课程建设成果。
供稿 | 方荣汉
摄影 | 方荣汉 赖华夏
责编 | 赖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