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姜国华书记、金裕锡院长,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在金秋时节与各位相聚在美丽的燕园!作为北京大学主办的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性论坛,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总主题,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积淀,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今年,北大国关学院有幸继续承办本届北京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在此,我谨代表国关学院,向国内外与会嘉宾、广大师生和媒体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持续关心与支持学院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本届分论坛的主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实践与理论”。这一深刻而宏大的主题,源于对世界政治变迁与国际秩序演化的现实关切。21世纪以来,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复杂交织,大国竞争、地缘冲突与意识形态分歧加剧,地区危机此起彼伏,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全球发展失衡严重,技术创新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晦暗不明,这一切不断解构着人们对和平的传统认知与美好想象。世界各国应该如何理解和回应国际关系的深刻调整与变化,面对高度不确定的未来,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繁荣的世界,这成为每一位国际关系学者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
本届分论坛正是因应以上重大课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相聚燕园,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实践与理论展开深入研讨,希望我们能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为应对全球治理的变革、探索中国外交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面临的各类挑战献计献策。
女士们,先生们!
现代技术、交通和通讯的发展,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等各个方面全球化的进程,已经在事实上使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结成了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战争、疾病、贫困和自然灾害等全球性安全威胁,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迫切需要培养和增强共同体意识,分担共同体的责任。一个国家如何看待世界格局,如何理解国际秩序,如何明确自身定位,如何与他国相处,既是重要的内政,也是重大的国际政治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再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中国自身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也体现了中国对这种发展变化的反思及其对自身责任与担当的理解。但无论如何变化,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是其中不变的逻辑。
女士们、先生们!
在人类关系史中,始终存在着强调力量和利益的马基雅维利传统,以及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康德传统之间的对抗,但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和发展表明了一个基本趋势,那就是至少在正当性方面,后者逐渐超越前者。我们的使命,就是进一步去维护和强化这个传统。这需要不仅坚守原则与规范,而且更需要我们去发掘体现这些原则和规范的制度与实践,需要我们在自身利益和他者利益之间做出调节与平稳。行胜于言。没有实践中的努力,一切对原则与规范的谈论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北大国关学院已故的赵宝煦先生曾经把中国传统国际关系思想的核心总结为“以和为贵”四个字,我想再加上四个字,那就是“以礼相待”,这是中国古人相信能够达致和平的基本途径。如何才是“以礼相待”,我借用孔子的话指出五个方面,那就是恭、宽、信、敏、惠。(孔子认为:能行“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首先是“恭”。恭当然是对别人和别国的尊重。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其次是“宽”。宽是对与自己不同之人和事的包容与体谅。包容他者是和平的前提,这就是庄子指出的“不同同之之谓大,行不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之谓富。”(《庄子·天地》)再次是“信”。信是诚信,是与人交往的根本。在任何环境下,诚信之人都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诚信着乎天下,醇德流乎四海,则近者哥讴而乐之,远者执禽而朝之。”(桓宽:《盐铁论·世务》)再次是“敏”。从某种意义上说,敏是信的一种具体体现,是能够践行自己的主张的决心和能力。孔子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这就是敏。最后是“惠”。“惠”即予人以善。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在中国传统的在对外关系中,“惠”最突出表现是所谓“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即帮助别的国家延续国祚,因为让人子孙“祭祀不绝”,是对别人最大的贡献。
在此我还想就“恭”的原则多说两句。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恭”是礼的根本。与“恭”具有类似含义的词还有敬与让与谦。礼非敬不行,没有敬的内心,礼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孔子说:“古之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孔子家语·大婚解》)。敬与礼互为表里:“夫礼也者,敬之经也;敬也者,礼之情也。无敬无以行礼,无礼无以节敬,道不偏废,相须而行。”(徐幹:《中论·法象》)
敬与让,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让即谦让,用伊尹的话来说,让就是“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遇到问题克己恕人,面对利益先人后己。因此《礼记》中强调:“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礼记·坊记》)这一原则,也被董仲舒称为“仁义法”(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第二十九》)。
再就是“谦”。中国传统思想中对“谦”有极高的评价,视之为天地神人共同尊崇的美德。对谦的推崇、赞美和追求与中华文明一同开始。《尚书》中就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大禹谟》)孔子非常强调谦的重要。在他看来,所谓“谦”就是“高而能下,满而能虚,富而能俭,贵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辩而能讷,博而能浅,明而能暗,是谓损而不极。”(《孔子家语·三恕》)谦不是一种可以择机而行之德,而是君子自牧的必然之道(“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周易·谦·初六·象》)。孔子说:“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家语·致思》)反过来,“匿人之善,斯谓蔽贤;扬人之恶,斯为小人。”(《孔子家语·辩政》)曾参感慨说:“夫子见人之一善而忘其百非,是夫子之易事也;见人之有善若己有之,是夫子之不争也;闻善必躬行之,然后导之,是夫子之能劳也。”(《孔子家语·六本》)
我想,中国这些传统的智慧,能够为我们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丰富而有益的参考,也是我们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与思想的入口和实践指南。
女士们,先生们!
翘首以盼的北京论坛国际关系分论坛今天正式开幕,我们期待聆听来自各国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在本次分论坛上专门邀请了一批国关学院的青年学者与会,恳请各位学界同仁多多支持和提携他们,他们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所在。
最后,预祝本届分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2024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