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舟:永不止步的跑者
一、写在前面
笔者对王逸舟老师的采访,是在全国上下还处在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防控最关键的时期,北京的各高校和居民社区都鼓励居民居家办公减少外出,道路上的行人和车辆,也是寥寥无几、行色匆匆。就在这样的紧张又特殊的时刻,王逸舟老师通过电话的方式第一时间接受了采访,让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平易近人的处事态度和认真敬业的工作精神。采访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从他的跑步爱好,到健身理念,从对工会的活动建议,到疫情期间的所观所感,王老师开诚布公的分享,让笔者惊佩:他不愧为一位儒雅学者,对待生活和工作都这么一丝不苟;他不愧为一名成功的长者,对待学术和运动都一样持之以恒;永不止步的跑者,就是他真实的写照。
二、跑步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
“跑步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王逸舟老师如是说。“健身达人”是学院老师们公认送给王老师的称号,因为他是学院里数一数二的“资深跑者”。王老师跑步生涯的开始,可以追溯到他的学生时代,到现在算来,跑龄已经整整50年了,除了生病等特殊原因,他的跑步生涯几乎没有中断过。70年代刚开始跑步的时候,王老师是中学同学里的长跑好手,由于竞赛的要求,跑步侧重速度和成绩。现在的跑步,对于王老师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不仅是对身体和意志力的锻炼,也是放松和调节的生活方式。他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地跑步,有课时候就在下课后跑,节假日就到户外跑,出差的时候就在道路上跑,偶尔跑个半程马拉松,浑身感到清爽又放松。
当然,王老师把跑步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对待起来也是极其认真的。因为有了早年运动队的训练经验,他对跑步前的热身和跑步服装的配备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王老师有专业的跑鞋和紧身服,作为一位资深跑友,他在跑步中保持着良好的姿势和节奏,以致于多年跑下来,膝盖并没有受损,反而越跑越强健。
(王老师参加五四青春长跑活动)
三、跑步就像“做学问”
王逸舟老师慷慨地分享了自己多年的跑步经验,他认为跑步和做学问有共通之处,一是要有持之以恒的信念,一旦开始就要长期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二是要有一定数量的积累,每天最少跑步3公里,不追求速度,但是要有一定量的长度和时间作保证。三是坚持科学理性,不跟风不走极端。他说,做学问亦如是。
他喜欢一个人跑步,带上耳机,边听着喜爱的音乐或者新闻边跑步。王老师把做学问的精神也用在自己喜爱的跑步上,他购买了大量的专业跑步书籍,针对如何避免受伤和更好地跑步锻炼,做了很多功课。比如在夏天跑步,他就配备上防晒的帽子和护腕,如果是在较硬的地面上跑步,他就佩戴上护膝等护具避免受伤。
(王老师跑步时自拍)
四、工会是大家庭的粘合剂
谈到学院的工会组织,王逸舟老师称赞国关学院工会是整个大家庭的粘合剂,在工会主席闫岩老师的带领下,在学院教职员工中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为学院发展和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自己作为工会组织的一员,非常喜欢参加工会组织的各项活动。王老师说,以前的爱好,主要是跑步和爬山。近年来,分别加入了学院工会组织的篮球队、足球队。他非常乐意与年轻的同事们一起打比赛,与大家在一起的时候,感觉自己也回到了年轻的时代。他愿意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参与工会活动,尽自己所能为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做些事情。
(工会篮球队、足球队合影,左图中间黑色衬衫、右图后排左二为王老师)
五、疫情让我们更清醒和团结
2020年春节,武汉疫情爆发并迅速席卷全国,让大家陷入了无限的恐慌和担忧中。王逸舟老师更是处在这场疫情旋涡的中心,因为他的故乡就在湖北,他的同学、亲人的朋友,也有被感染的消息传来,有的幸运治愈出院,有的不幸撒手人寰,成为了这场疫情无辜的牺牲者。王老师虽然一直身处北京,但是时时刻刻不牵挂着身在湖北的母亲和妹妹,他每天与她们视频通话,提醒她们注意卫生和自我防范。熬过了那最紧张的日日夜夜,他庆幸自己家人都没有被感染,也感恩所有舍生忘死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
王老师说,疫情发生后武汉封城,自己无法回到家乡亲人身边,他一直非常的担心。直到看到武汉的新增病例持续降到零以后,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这次突发疫情,让我们更加的清醒和团结,也暴露了我们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方面的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追踪研究。比如信息传递的不及时、传染病的预防和防控能力弱、疫情蔓延后的国际关系、疫情下的内政外交、疫情下的中国挑战等等,政治、经济、环境、资源、卫生等各个方面,都充满了未知和隐患。他希望结合自己多年的科研经验,为疫情做些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为政府提供一些政策和战略指导,也一直与外交部等国家外事部门保持沟通,想办法提供一些必要的方法指导。
(王老师参加学院活动照片)
六、写在后面
采访临近结束,王老师不忘提醒包括笔者在内的所有老师同学们,注意疫情期间的个人防护和健康,好的身体是一切的前提和保障。疫情当前,更凸显了身体素质和抵抗能力的重要性。他建议大家居家隔离时,也要多活动、多健身,期待着春暖花开、疫情散去,老师和同学们重返燕园的美好时刻!
(撰稿 崔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