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6日至6月30日,中国教育部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合作项目——北京大学现代日本研究中心第19期博士生班的全体19名博士生,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王天兵、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寒梅和现代日本研究中心曹宝萍老师的带领下,圆满完成了为期15天的访日研修。
访日之前,同学们已在学校上过中日双方20位老师的课程,其内容覆盖了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历史、法律、媒体、安全保障、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方方面面的课题。访日研修活动是全体博士生亲临现场实地考察,印证、检验前期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本期19名博士生来自国际关系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法学院、历史学系、艺术学院、哲学系、中文系,这也是本项目博士生班首次将招生范围扩大到人文学科。换言之,与此前相比,学生们可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跨学科学术交流和探讨,同学们之间也结下超越学科及学院的友情。
短短15日间,同学们先后访问了东京、京都、德岛以及兵库县芦屋市和神户市,进行了密集的参访、研讨及交流活动。同学们先后拜访了国际交流基金会、日本外务省、国会议事堂、(迁至德岛的日本政府)消费者厅以及德岛县厅、兵库县芦屋市市民中心等中央和地方政府相关机构;参观走访了岛津制作所、Fast Retailing(优衣库母公司)、集英社、Media Do Co.、本家松浦酒厂、IRODORI、黄金村、Next Chapter、PRISM LAB等企业以及上胜町零废弃中心、NISHIU de repos、德岛创新基地、人与防灾未来中心等设施、组织或展览馆,与企业家等各界人士进行了交流。学生们还与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立命馆大学的同学一起走访Innovation Factory及世界遗产金阁寺、龙安寺、仁和寺等,并围绕传统与创新以及SDGs等议题开展了多次workshop。本次研修的主题为“青年”和“传统与创新”。19名博士生分成五组进行考察调研和讨论交流。为此,各小组还利用仅有的两三个半天自主研修时间,分别走访了研修日程未安排的地点,从不同的专业视角记录所见、所闻、所思,并通过实地观察和思考,提出了许多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同学们无不表示此行收获满满。
图1 中日双方代表与研修团师生共同参加欢迎晚宴
一、东京考察篇
6月16日,研修团师生到达东京。
6月17日,研修团师生首先拜访了日本外务省亚太局中国/蒙古第一课,该课地区调查官等等力研课长会见了师生并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下午,同学们参观了国会议事堂,并与众议院议员伊佐进一进行了交流。同学们除了有机会倾听日本政治家与中国结缘的个人经历外,也加深了对日本政治体制及机构的认识。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总部,项目日方主任教授角南笃鼓励大家把握在日本深度学习的机遇,在实地考察中,用自己的眼睛对日本进行再认识。在同日的欢迎晚宴上,学生们得以与一直在线上授课的日方老师会面,也有机会与许多推动中日关系的实践者以及即将参访地点的代表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边吃饭、边交流。
图2 参访日本外务省
图3 参访国会议事堂
图4 在国际交流基金会总部合影留念
6月18日,研修团冒雨来到日本最大的综合出版社之一集英社。除出版发行小说、文艺类书籍外,该社出版的《周刊少年JUMP》是日本发行量最高的连载漫画杂志;其旗下漫画作品《海贼王》《灌篮高手》《龙珠》《火影忍者》《樱桃小丸子》《电锯人》《圣斗士星矢》等,都是中国年轻人耳熟能详的作品。集英社的代表为同学们讲解了漫画家的培养、作品多样性的确保与知识产权保护、盗版对策方面的挑战与必要性。主编还破例带领同学们参观了编辑部。
下午,研修团走访了从事电子书籍发行及战略性投资的企业“Media Do”。该公司的电子书中介分销业务份额占据日本国内第一、世界第二。该公司在自身业务之外,面对日本地方人口减少和过疏化问题,亦承担起了地方和乡村振兴的社会责任。他们秉持落实SDGs“不让任何人掉队(leave no one behind)”的精神,为实现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可持续的社会,以德岛县木头村为基地,通过开发当地柚子产业、建设度假村、运动健身以及特色旅馆、便利店等设施,打造“黄金村”企业等地方创生举措,助力地方发展,同时以新的工业和乡村设计防止边缘村落消失。
最后,同学们来到东京车站。曾经参与东京站改造和开发设计工作的东京工业大学大内田史郎教授,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始建于1908年(明治41年)的东京站的历史及设计和技术特点,重点介绍了东京站(包括丸之内周边建筑)的现代技术复原改造及设施开发,与作为国家重要文物的历史特色和传统保存之间的协调共存。在大内田教授的讲解中,关于东京站的抗震设计等建筑工艺,也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虽然对同学们来说,建筑技术和设计有一定的学科跨度,但东京站的案例对同学们深入探讨“传统与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却有很大的启发。
图5 参访集英社
6月19日,研修团师生前往神奈川县著名私立学校桐光学园(中学高中部),这是本项目访日研修以来,第一次参访中学校。桐光学园是一所私立幼小中高一贯制学校,其特色是实施“单性别教育”(男女同校不同班);办学精神和目标为“放眼看世界”和培养“下一代领导人”。在桐光学园,研修团的博士生们,与年龄差超过10岁的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了交流,并现场观摩体验了日本初中生的数学、信息、家政、英语及体育等课程。北大的同学们也为桐光学园的师生介绍了北京大学。不少日方学生表示,希望将来有机会访问北京及北大。这次参访,让研修团的同学们对日本的中学教育以及初中生有了非常直观的理解。
6月20日,研修团的同学们在东京大学北村友人教授的带领下,与东京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们一起,参访了位于东京有明的世界级服装企业日本迅销公司(优衣库母公司)及旗下的创新工厂。围绕“循环型措施和废弃物问题的应对”,同学们向优衣库可持续发展部全球环境管理小组的工作人员了解了优衣库贯彻减少制衣用水、设置回收及修补中心等保护环境的方针,以及向服装的修复、再利用、促进循环型商业模式转换的尝试等,共同探讨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等问题。回到东京大学本乡校区,在北村教授的引导下,北大与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的学生们以workshop的形式,共同探讨了各自眼中的可持续发展危机,并提出了各自关于解释相关危机成因、以及提供可行性解决方案的意见。
图6 与东大、早大学生共同参访Fast Retailing(UNIQLO)
二、京都考察篇
6月21日,研修团乘新干线到达京都。在京都的第一个日程即参访日本著名企业岛津制作所。岛津制作所创立于1875年,公司一直奉行创始人岛津源藏提出的“以科学技术向社会做贡献”的宗旨,主要在分析测试仪器、医疗仪器、航空产业机械等领域,以光技术、X 射线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三大核心技术为基础不断推陈出新,研发生产更能满足广泛市场需求的产品。作为一家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企业,岛津制作所的高新技术产品在全世界也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同学们不仅详细了解了企业历史、企业精神以及在SDGs理念下一系列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为岛津开发的琳琅满目的高科技产品深深震撼,而且还兴致盎然地亲身体验了用岛津仪器对自己佩戴的首饰以及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检测等。
图7 乘坐新干线前往京都
图8 参访岛津制造所并体验各类仪器
6月22日,研修团来到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学部的石川幸子老师及她的学生们热情接待了北大师生。两校师生分小组分头游览了大学附近的金阁寺、龙安寺、仁和寺,并在立命馆大学开展了workshop和午餐交流。中日双方的学生们从刚刚游览过的寺庙出发,各自交换了关于世界遗产的维护与现代都市的相互整合以及如何传播地域魅力等的看法,也介绍了各自对对方国家、同学的初步印象,讨论了中日两国面对相关课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双方彼此都对此次交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月23日是本次访日研修期间唯一的自由活动日,大部分师生选择前往京都附近的宇治和奈良。虽是休息日,但同学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研修主题。在游览东大寺、春日大社、平等院、品尝醇厚的宇治抹茶、亲身体验奈良小鹿鞠躬致意等过程中,也仍然在思考和讨论现代生活与历史传统、人与自然等问题。
图9 与立命馆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本科生进行交流
三、德岛考察篇
6月24日,研修团前往位于四国的德岛县。对于北京大学研修团来到德岛,四国放送电视台还特地前来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在鸣门海峡,同学们先后乘坐观潮船和登上鸣门大桥,从上下两个角度,观看了著名景观“鸣门涡潮”。鸣门海峡位于兵库县淡路岛与四国的德岛之间,作为连接日本濑户内海与太平洋的海峡,海潮在从濑户内海流入太平洋时,因有高达1.5米的水位差,加之海峡地形狭窄(仅宽1.3公里)以及海底地形等缘故,形成了平均时速达13-15公里(大潮时可达20公里)的快速潮流。海峡间的快速潮流与海峡两边濑户内海与太平洋的平稳潮流相互作用,就形成漩涡,漩涡最大直径可达20-30米。因而,鸣门漩涡被称为世界三大漩涡之一。初到德岛第一天,研修团师生还参观了德岛传统企业“本家松浦酒藏”(酒坊、酿酒厂),品尝了获得国际奖项的日本清酒。晚上,同学们在阿波舞会馆近距离欣赏了德岛著名的传统舞蹈阿波舞,学习了阿波舞的基本动作,还受邀与舞者共舞一曲。参加本次访日研修的所有师生几乎都是第一次来到德岛,这一初次体验,成为大家的美好记忆,也是从丰饶的自然环境以及风土民情等认识德岛的第一步。
图10 德岛 鸣门大桥与海景
图11 乘坐观潮船观察“鸣门漩涡”
6月25日,研修团拜访了日本消费者厅和德岛县厅。消费者厅乃是日本中央政府机关。面对老龄少子化、人口过疏、资源过度集中于东京等问题,日本在政府变革中,作为地方振兴战略的一环,正在实施将部分中央政府机构和全国性研究机构迁至地方(比如将文化厅迁至京都等),这种创新性尝试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在德岛县厅,后藤田正纯知事会见了研修团师生,向同学们介绍了德岛的历史和现状,特别是高龄少子化、年轻人外流、劳动力不足、可持续发展等日本地方面临的课题,并从空海谈及德岛与中国的关系,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原定半小时的会见,实际延长到了一个小时。
图12 与德岛县知事后藤田正纯交流
随后,研修团来到德岛的上胜町,与当地企业“IRODORI(彩)”的负责人进行了交流。“IRODORI”是一家种植、销售日本料理用装饰叶子以及时令花卉、山菜等农产品的企业,主要以雇佣老年人为主。该企业以那些看似一文不值的树叶开辟市场,为乡村提供了大量商机、可观的收入及就业岗位,提高了地区活力,在日本全国引起关注。在这里,研修团还参观了上胜町零废弃中心(“Zero Waste Center”)。上胜町从2003年开始提出以垃圾零焚烧/零填埋为目标的“零废弃宣言”,每一位居民都积极致力于减少垃圾,现在已经实现了80%的垃圾再利用。“零废弃中心”的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该设施的管理体制、废弃物回收利用、促进二手交易以及捐赠等工作及设施运营情况,同学们则就“零废弃”理念以及如何成功发动居民自主分类与回收垃圾的经验等,与工作人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图13 参访上胜町零废弃中心
6月26日,研修团经过三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来到被称为“四国的西藏”的山村“木头村”。这里有西日本第二高峰“剑山”,自古以来作为城墙、殿堂建筑材料的良材产地而闻名。木头村是日本典型的山区,有着美丽的自然风景、高品质的特产柚子,而今却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减少的问题。木头村现有人口950人,老龄人口占到80%以上,中小学年龄段的孩子只有20名。日本的民营企业如Media Do等,从10年前开始,以“木头柚子”为中心进行产业开发和村庄改造,以防止村落的消亡。研修团的同学们走访考察了种植、销售并向世界各国出口优质柚子的企业“黄金村”、在村庄改造中建设的自由搏击馆NISHIU de repos道场、获得日本知名建筑奖的未来便利店、由一对在日美国人夫妇和一位芬兰视频剪辑师共同经营的德岛民宿NEXT CHAPTER、在比赛中战胜法国队而获得西式甜品界最高荣誉的日本糕点师柴田先生亲自经营的PRISM LAB等。同学们与这些企业、设施的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了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地方振兴以及边缘村落的未来等问题。
6月27日,研修团在德岛创新基地(TIB)的共用工作空间“cocoatta”与企业家、德岛大学教授、四国放送等媒体的代表举办了workshop。各方代表向研修团师生热情介绍了德岛市的“企业地方创生模式设计”及其人才培养的举措。面对年轻人、企业及经营者流向大都市这一地方课题,德岛市以地方企业、银行、媒体、大学联动,通过“创新基地”(Innovation Base),建立“企业家培育企业家”的机制,旨在培养扎根地方的、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才。同学们结合中国也同样面临的老龄化和区域发展问题,与德岛创新基地的代表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四、神户考察及最终报告
6月27日,研修团离开德岛到达神户。同学们在游览了神户港、海洋博物馆和阪神大地震遗迹后,前往兵库县芦屋市,拜访了该市现任市长高岛俊辅。高岛市长现年27岁,当选市长时26岁,是日本自1948年实行市长公选制以来最年轻的市长。高岛市长作为无党派人士,从“草根选举”中当选,因而也积极倡导“对话”。随时倾听市民的声音,与市民建立紧密的联系,是他在芦屋市政策实施的一大特点。同时,作为Z世代的一员,高岛市长也擅长活用TikTok等网络手段。作为研修团博士生们的同龄人,高岛市长的会见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同学们与高岛市长进行了气氛热烈的交流。
图14 神户港塔
图15 与兵库县芦屋市市长高岛峻辅交流
本次研修的最后一个日程,是参观神户“人与防灾未来中心”。该中心是为纪念1995年1月17日发生的阪神•淡路大地震而建,旨在以这次大地震的经验教训为中心,传递构建防灾和减灾社会的信息,特别是老龄化社会如何应对灾害。该中心以大量影像、图片、模拟场景以及相关资料,真实重现地震现场、灾情场景以及灾后重建、城市复原等经验,唤起关于未来防灾、减灾的思考,传递防灾减灾观念和知识。
6月29日下午,研修团举行了总结报告会和结业仪式,日方为研修团举行了欢送会。在总结报告会上,五个小组分别从社会生活、科技发展解读传统与创新、从日本近代建筑探讨政治中的精英与大众、从日本公共空间隐私文化看日本传统社会规范与现代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佛教的传统与创新等角度发表了调研报告。从报告看,五个小组的同学们在短短两周密集的研修日程中,能够在“传统与创新”的主题下,立足于中日共同面对的问题以及中日互鉴,利用极为有限的自主时间,收集到一定量的、比较客观的一手资料,并共同完成一个具有逻辑性和一定系统性的调研报告,实属不易,充分体现了北京大学博士生们扎实的学术基础、敏锐的观察力和问题意识以及本项目跨专业、跨学科、思维多样性的特点。同学们的调研成果得到中日双方老师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同学们也纷纷发表感言,表示通过本项目的课程及访日研修,加深了自己对日本的认识,消除了一些对日本的刻板印象,也获得了新的研究动力。
6月30日,现代日本研究中心博士生项目第19期的全部课程和实地考察研修圆满结束。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学科的19名博士生在为期一年的学习和研究中相互切磋、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在两周的访日研修中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情,相信这段经历能够成为同学们青春岁月的珍贵记忆,也可以对同学们的学术生涯有所助益。
图16 访日研修圆满结束的纪念合影
图17 第19期博士生结业仪式
撰稿 李冠儒
校对 张灵凤
图片 北京大学现代日本研究中心项目
审核 李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