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至7日,来自中国、韩国、新加坡的10名学院本科生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亚洲校园”项目2024年社会创新论坛。此次论坛以“亚洲人口变化及其社会影响”为主题,聚焦人口结构转型下的机遇与挑战,旨在引领学生们构想基于问题解决的未来社会样态。本次社会创新论坛活动包括社区探索、讲座分享和项目设计三个主要环节。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及北京大学的5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此次论坛由日本早稻田大学作为轮值高校主办。
(图1 论坛现场)
深入社区,感知多元文化
论坛期间,学生们进行了两次社区探索。第一次社区探索组织学生们分组前往富山公寓(Toyama apartment)、高田马场(Takadanobaba)、神乐坂(Kagurazaka)和鬼子母神堂(Kishibojin)等东京典型社区,深入了解多元文化、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的结合。第二次社区探索集中在新大久保(Shin-Okubo)地区。新大久保地区以文化交汇著称,聚集了大量外国移民和劳工,帮助学生感受东京面临的文化融合现状与挑战,了解移民社区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与贡献,并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创新实践。
(图2 学生社区探索)
专家讲座与项目设计
在社区探索之外,新大久保社区志愿者团体共住垦的负责人山本重幸先生以关于社区规划与发展为主题开展讲座,他讲述了新宿地区移民增长与新大久保社区“观光地化”的过程。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部小山淑子副教授指导学生们进行社会创新项目设计,介绍了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和五个“为什么”(Five Whys)等工具,帮助学生们将观察到的老龄化、多元文化融合困境转化为社会创新项目的孵化动力。
(图3 专家讲座)
(图4 项目设计与讨论)
社会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
在论坛的最后一天,来自不同高校的学生分组进行了多样化的小组讨论、项目设计与成果汇报。各小组基于社区探索中观察到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提出一系列充满活力的解决方案,尤其学生们在解决老龄化和多元文化融合困境方面的创新思维,展现了东亚年轻一代的创造力和责任感。
(图5 社会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流)
(图6 各校教师点评)
本次创新论坛不仅拓展了学生们的国际视野,为其提供了宝贵的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也进一步提升学生们对全球社会问题的理解与应对能力,为未来的国际合作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7 四校师生合影)
供稿:沈诺
照片:沈诺、徐佳琪汇总
责编:陈芳 徐佳琪
附:【活动体验分享】
沈诺(2021级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
老龄化、多元文化融合是各国在当代面临的共性挑战,这些天在东京的所见所闻使我得以一窥日本社会的发展现状,与组员们的讨论也帮助增进了对他国的更多理解。但正如小山教授所说,个体的日常生活当是我们面对现实挑战时的答案来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关切,也能据此发挥出独特的能动性。于我而言,参与亚洲校园暑期论坛是一次弥足珍贵的经历,既收获了知识和友谊的积累,还有机会感受到更为丰富的社会图景和文化特征,而这也正是我在国际关系的学习和实践中尤为享受的部分。
孙致远(2021级国际组织与公共政策专业本科生)
非常高兴能够再次参加“亚洲校园”社会创新论坛,再次回到早稻田大学的美丽校园。早大见证了我在亚洲校园项目中的成长与进步,我也感受到亚洲校园项目的不断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同学参与到亚洲青年交流中来,我们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在互动中深化友谊,这对我来说是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夏雨薇(2022级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这次活动,我会选择“求同存异”——亚洲四国的学生在暴走东京的路途中、在天马行空的闲聊里、在齐心协力的合作中不时发现着彼此的异同。小组交流中,新加坡家庭护工的普遍、日本传统婚姻观念对女性高学历的反感等事实令我接触到不曾关注的侧面,韩国教育竞争的激烈则让我深有同感,我们如此不同,但又如此相像。
林圆泽(2022级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发现自己不仅能在中韩同学之间活跃气氛,还能发挥两国文化桥梁的作用。此外,我从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尤其在讨论中,我深刻体会到,提出恰当的问题对推动讨论的深入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沟通和社交能力,也增强了对跨文化交流的理解和信心。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发挥这样的桥梁作用,促进更多各国同学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刘沛林(2022级国际政治专业本科生)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希望”是我在这次活动中感受到的关键词。我认为不管我们想要建设怎样的一个社区,打造怎样的一个未来,它的标准应该都是能够给我们带来希望和快乐。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更高的收入和更便捷的工具,但却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现在的人们常说“疲惫”,或许更多的是表达精神世界的空虚。
也许,比起一些物质上的行动,我们更需要去反思,是什么让人们失去“希望”,找回“希望”的过程也是打造未来的过程。
郎铮(2023级国际政治系本科生)
参加“亚洲校园”社会创新暑期论坛活动,我收获良多。第一天的不出声生日排序的破冰活动中,我认识到保持交流渠道畅通的必要性,不管以什么方式,“发声”才能让外界更加了解自己,于国,于文明亦然。在两天的外出考察中,我粗浅地了解到日本传统社区的大致面目,并由此联想到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中国传统农村的“熟人社会”,加以对比。在新大久保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的交融和对话值得所有人思考,东京妈祖庙让我看到中国文化在东京的生根发芽,当然文化交流碰撞的背后是政府的规划和引导。最后一天来自不同学校的我们开始建构自己理想中的社会,从我们观察到的问题切入,虽然国别不同、语言不一、文化有异,但是我们依然为了理想中的社会添砖加瓦。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和文化差异,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来自亚洲各地的优秀学子思想碰撞,拓展眼界,收获颇丰。
魏语宣(2023级国际政治系本科生)
在早稻田大学进行的课堂讨论中,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充分的融入交流之中,这种小班讨论式的教学对于我是独特、记忆颇深的。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问题的解决更在于同学们,而同学们也可以发挥更多的创造力,拥有更多展示的机会。我觉得这样的本科生课程设计是创新、可采纳的。
廖敏如(2023级国际关系专业本科生)
这次的活动让我有机会与来自新加坡、日本、中国和韩国的同学交流,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珍贵的平台,让我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接触,提升我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每位同学的成长背景、三观和语言能力都不尽相同,这使得我们的交流充满了有趣的互动。交流方式也不仅仅限于语言,有时候我们通过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甚至依赖翻译器来沟通。
通过与中日韩同学的交流,我深刻意识到除了文化差异外,我们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尽管身处不同的国家,但我们面临的社会问题却有许多共同点,如老龄化、低生育率和多元文化的挑战等。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普遍关注这些议题,并共同憧憬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因此我们都希望为此努力。这也许正是这次交流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
杨婉仪(2023级国际政治系本科生)
参加早稻田大学主办的此次亚洲校园项目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在新大久保地区的参观中,我们深入了解了社区的多样性和活力,佛教、天主教、妈祖文化在这个社区共生共荣,中泰韩日等各地文化蓬勃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多文化交流并存的可能。我们小组专注于解决老年人孤独问题,提出了时间银行、社区互助养老等一系列旨在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老年人的社交生活等可能的解决措施。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和来自不同国家的同学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语言的隔阂和文化的差异,交流并不总是愉快高效,但通过大家的理解和共同努力,我们最后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次活动不仅提升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也让我们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徐子淇(2023级国际关系专业本科生)
此次研学活动,我们与各国学子一同走进日本社会,感受异域文化,每一处风景都是知识的载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上,探讨实现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而建立更理想、更和谐、更繁荣的社会。正如早稻田大学的教授如言,“Let's be a collaborator instead of a competitor and make a bigger apple pie together rather than splitting a small one.”
【延伸阅读】
“亚洲校园”项目是由中日韩三国政府主导实施,旨在促进中日韩大学的交流与合作。2021年“亚洲校园”项目启动“中日韩+x模式”。在此框架下,学院与早稻田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共同执行本科层面的学生交流项目。2023年7月,学院组织十余名本科生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参加了“亚洲校园”项目2023年社会创新论坛。
往届活动链接:https://www.sis.pku.edu.cn/internationalexchange10064/international_active_7515/1373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