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4日,2022-2023年度第二期北大-早大学术研讨会线上成功举行。本期交流会聚焦于 “亚洲教育中的流动、融合与困境”主题,两校师生围绕亚太语境下的全纳教育、国际教育、教育援助等研究议题从多个面向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郑蕾助理教授,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科黑田一雄(KURODA Kazuo)教授、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KARTIKA Diana副教授以及两校近二十名老师和同学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董昭华首先致开幕辞。她对参与本期交流会两校师生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北京大学-早稻田大学合作研究交流会的历史和概况。北大与早大有着长期友好的学术合作关系,她期待本期线上的友好交流进一步促进两校师生的相互了解,并欢迎与会师生向北大-早大合作研究交流会论文集踊跃投稿。
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科黑田一雄教授与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KARTIKA Diana副教授以“可持续发展目标背景下的伤残和全纳教育”为主题进行了发言。黑田一雄教授首先介绍了“全纳教育”的概念渊源与发展历史。以1994年的《萨拉曼卡宣言》为节点,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从双轨变为单轨,这种倡导将特殊人群纳入普通教育轨道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即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 “全纳教育”有望在改善教育公平、保障人权、通过多元环境改善整体教育质量方面有所建树。随后,黑田一雄教授介绍了全纳教育面临的挑战,基于实证证据考察其是否对提升教育质量具有积极影响。现有研究表明影响是中立或积极的,但局限于发达国家和认知技能;他指出后续研究应将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并关注学生非认知方面的发展。此外,全纳教育也呼应了联合国2015-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所提倡的将所有能力、性别和社会主体平等接受教育作为目标的教育愿景。随后,助理教授Kartika Diana介绍了她对于“全纳”(inclusion)概念的理解与研究,她强调“全纳”包含政策制定、社群建设和文化塑造这些不同的层面。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杉教授以“‘知识改变命运’:竞争性个人成就后的家国关系重构”为主题进行了发言。首先,刘云杉教授梳理了近年来的中国教育与社会转型过程。伴随着社会转型,教育从维系社会公平的安全阀异化为体制性的社会阶梯,学校扭曲为竞争的赛场。向上流动的热望和有限的流动机会让受教育者陷入了“无限”和“无根”的“教育病”,学校教育则成了“悬浮的孤岛”。教育制度一面鼓励竞争、一面严格筛选,以“苦中苦”来培养“人上人”造成了位育失当和自我封闭。随后,刘云杉教授爬梳了从古至今中国教育所强化的人才特征的几重转型:从“贤良”到“优绩”,从“国家精英”到“聪明人”。最后,她呼吁“把教育带回来”,重建家校关系,重建社会信任,以“助少壮求位育,促民族达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