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由《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办的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论坛在学院举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政治研究》副主编钱雪梅参加开幕式并致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编审、《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任庄俊举主持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陈绍锋、刘莲莲参加论坛点评。
钱雪梅老师在致辞中谈到,博士生论坛已有十余年的历史,自举办以来,论坛始终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结合现实导向,紧跟时代需求的公共产品。钱雪梅老师提出,博士生论坛不仅是一个教学相长的重要平台,更是博士生打磨文章、相互学习借鉴的良好机会,希望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并祝愿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在论坛上半场,三位博士生同学就自己的研究论文进行阐述。金秀林关注国家为何在某些条件下选择利用国内反对势力作为谈判杠杆,以提升自己的谈判能力。她借助双层博弈理论分析韩国对华经贸谈判策略,尝试归纳出外交谈判的普遍规律。陈弘毅的研究以《自由国际主义的终结?》为题,聚焦十年来美国自由国际主义外交的动态,探究美国霸权转型的内在机理与当下呈现。张伟伦旨在借助大量尚未被利用的国际自由工联档案进行研究,提出国际自由工联为第三世界的工会运动争取了国家法律与政治体制上的权利保障,对全球劳动治理产生持续影响。
在点评环节中,宋伟老师指出,论文应聚焦解释性问题,在理论呈现时要做到表述精准,变量选取应确保理论重要性研究对象和概念要精准、明确,应考虑竞争性变量的干扰因素,关注具体概念的结构变迁和微观组成,以及在此基础上构筑因果关系时,要注意因果是否明显、直接。陈绍锋老师提到,标题的表意应清晰,变量应尽可能在操作化同时,对其概念生成作严格的论证。同时,应关注现象表征背后的深层动因,建立起统一的文章理论框架。刘莲莲老师首先肯定了与会同学的参会热情和扎实工作。随后,她指出要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精准性,注意变量控制和比较问题,应厘清论文关键概念的性质、特征与边界,更多地考虑结构与行为体关系的历时流变。庄俊举老师主要从论文问题意识与写作路径出发,对同学们的论文题目完善提出建设性意见。
在论坛下半场,三位博士生同学就自己的研究设计进行阐述。沙克尔系统梳理了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自2021-2024年的教育政策,提出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塔利班政权的教育政策将成为影响阿富汗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冯凡从实践知识的选择与国际规范的传播切入,在回溯既有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定义实践知识并说明其影响,并由此提出国家实践对国际规范传播的因果逻辑机制及数据、案例检验。安善旨在梳理“历史主义”概念的多重内涵及其在思想史和当代争论中的地位,通过比较历史相对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中西视角,呈现了历史主义与西方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重要思潮流变的互动。
在点评环节中,宋伟老师对论文的总体结构,时段选择中的评估标准,论文中的细节修改,思想史材料中的研究对象等方面提出建议,指出博士生写作时需要关注主要的论文主线,紧紧围绕论文主线展开探究。陈绍锋老师建议应以政策研究为基底,发挥跨学科的比较优势,充分整合学理框架,考虑正负面案例等实证文章要求,提升文章深度。刘莲莲老师提出应充实文献综述的表达方式,尽可能呈现多的信息,在探究问题时祛除写作者的价值偏好,保持分析的客观、中立,呈现出作为政治学学生的学科自觉及相应思考。钱雪梅老师肯定了同学们论文的完成度,希望同学们扩大理论对话的学科范畴、说明理论概念在取值时的穷尽性和概念研究时的严谨性。
点评结束后,六位同学依次作了回应。他们对老师们的细致点评致以感谢,并表示将参考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继续打磨自己的论文。
庄俊举老师作闭幕致辞。他首先向参加本期论坛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达了感谢,并指出,院内博士生论坛设立的初衷是希望为同学们论文的选题、完善和发表提供帮助,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交流学习中有所收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荣英老师、王海媚老师、博士研究生同学参加了本次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