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政府积极筹备《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之际,2021年9月4日下午,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办公室和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共同主办的青年使命,自然向好--2021年模拟全球环境谈判青年峰会“高端对话”在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隆重举行。
2021年模拟全球环境谈判青年峰会“高端对话”活动现场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将于2021年10月11-15日和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中国昆明举行。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将审议“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确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新目标,对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次青年峰会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的青年参与平行活动的预热活动之一,吸引全球十余国60多所高校的180多位青年代表参与。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唐士其、《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执委办执行副主任、谈判代表刘宁,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何家振,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等嘉宾出席“高端对话”开幕式并致辞。高端对话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通过央视频移动网、新浪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同步线上全网直播,累计收看人次超过32万。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初晓波主持。
唐士其首先代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向出席大会的嘉宾和同学表示欢迎。他指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系列问题都在警示我们,人类并不是万物的主宰,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休戚与共、密不可分。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内就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深刻哲理,当前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传统智慧。唐士其特别指出,治理全球生态环境与国家的内部治理不同,其特殊的跨区域流动性、资源共享性,注定意味着一国不能独善其身,更不能一味扎着头“自扫门前雪”。在这一领域,唯有坚持多边主义,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才是解决良策。最后,唐士其强调,青年是世界与国家的未来,引导青年关注环境问题、促进青年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至关重要。希望本次活动能够交流思想,凝聚智慧,为全球关注环境问题的青年人带来思考和启迪。
唐士其院长致辞
初晓波书记主持开幕式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通过视频方式致辞。兰博蒂尼指出,环境变化,过度捕捞等环境问题愈演愈烈,国际社会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人与自然的关系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数据显示,全球总共有接近一半的经济活动都依赖于中度或高度依赖于自然,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在此背景下,兰博蒂尼呼吁与会青年用不同的方式思考,用不同的方式行动,共同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事业。
马可·兰博蒂尼总干事致辞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谈判代表刘宁在致辞中结合自己丰富的谈判经验,从生物多样性政策制定的角度展开论述。刘宁表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需要在后疫情时代继续发扬五四精神,贴近时代脉搏。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是不仅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更是保护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根本要求,而实现这一愿景的责任,必将由全球青年共同承担。他强调,目前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现阶段重要的努力方向之一,就是培育大批有担当、有专业技能和情怀的管理者,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事业。最后,刘宁鼓励全球青年投身生物多样性治理,勇于担当,勇于进取,心怀美好愿景,采取扎实行动。
刘宁司长致辞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何家振从一位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的角度发表演讲。何家振表示,生物多样性事关人类福祉,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等造成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因素挑战着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2021年是特殊的一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的召开将使全球聚焦中国。近年来,青年人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一直深耕于青年环保领域,积极倡导和组织各类活动。何家振希望这些活动能够触及更多青年,未来中国和全球青年都能够守护好大自然的馈赠,共同构建地球生态共同体。
何家振副主任致辞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在致辞中分享了他对环境问题的五点思考。第一,在变革的时代,人们需要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应当借助并从现代的角度解读中国传统思想,并用变革的理论支撑未来的行动。第二,我们需要科学准确地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背后的原理,以及相关目标和实施方案。第三,作为中国人,我们也要关注中国近几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中国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包括化肥农药零排放、降低“洋垃圾”进口等等。第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国家,有责任呼吁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全球性的绿色产业链。这就需要中国青年在关注祖国的同时也具有全球的眼光和行动。第五,我们需要关注如何讲好中国的故事。以前中国主要“听故事”,而如今需要转变为“讲故事”的角色。我们需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向发展中国家讲自身的经验与故事,并利用不同的平台、多样的方式对外传播。
王毅副院长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本次高端论坛进入圆桌对话环节。在第一场圆桌对话中,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张海滨教授担任主持人,外交部北极事务特别代表高风,联合国环境署驻华首席代表涂瑞和,北京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吕植,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迎等四位嘉宾聚焦“怎样讲好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中国故事”这一话题各抒己见,侃侃而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第一场圆桌对话现场
四位专家结合各自在生态治理领域丰富的实践经验,先后分享了精彩见解。高风介绍了中国参与北极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情况,并特别阐述了中国观鸟人群对候鸟迁徙保护所做出的贡献。涂瑞和回顾了上一届联合国环境大会的相关成果,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污染治理等三大重点领域的协同治理非常重要,并结合丰富的国际谈判经历,指出讲好中国故事重点在讲好细节、使人动心。吕植认为中国故事想要讲得好,首先要“做好”,并指出近年来中国在政府层面对生态环境保护做出巨大投入,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也在渐渐提高。吕植还特别介绍了北京大学在建校早期收录生物名目、进行生态修复的工作。陈迎则从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切入,借助青海冻土融化、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气温升高破坏珊瑚礁等实例,阐述不同环境问题之间的联系,并强调人类要具备协同的眼光、采取更多有效的行动。
张海滨副院长
高风特别代表
涂瑞和首席代表
吕植教授
陈迎研究员
在第二场圆桌对话中,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担任主持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驻华代表马超德,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处长李霞,世界经济论坛全球公共产品平台大中华区总负责人朱春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院资深实务专家、国际发展合作部主任于佳等四位嘉宾围绕“非国家主体在未来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职责”这一话题畅所欲言,展开热烈讨论。
第二场圆桌对话现场
四位专家结合自身专业领域的知识和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案例,向青年观众们讲述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心得体会。马超德聚焦中外生物多样性治理经验比较这一角度,认为中国在环保事业中需要提高法制化水平,积极进行社会能力建设与增强社会公共意识,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李霞结合近期生态环境部的工作重点,提出让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治理体系建设成为主流议题有利于提升非国家主体在相关政策制定中的参与度。朱春全认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不仅仅是保护的问题,也事关资源可持续性利用的问题,然而目前非国家主体的参与度不高延缓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因此他呼吁青年人发挥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中去。于佳讲述了自己在非洲进行能源和矿业投资时面临环境保护问题的经历,指出如今中国社会已经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认知更加充分。尽管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是后来者,但我们承载着许多期待,也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卢伦燕首席代表
马超德助理驻华代表
李霞处长
朱春全博士
于佳主任
每一场圆桌对话结束后,各位发言嘉宾均针对线上及现场学生提出的问题发表见解,与青年代表深入互动。
与会青年代表向嘉宾提问
在活动的最后环节,初晓波发表总结致辞,并宣布本次高端对话圆满结束。初晓波指出,本次高端对话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也吹响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一轮号角。通过今天的讨论,我们真切地认识到国际关系不仅仅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也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而这场汇聚了各领域专家和海内外青年才俊的交流,正是充满了希望的明天的开始。
本次高端对话是2021年模拟全球环境谈判青年峰会的重要环节,旨在增进青年学子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了解,号召全球青年群体共同参与相关实践,为即将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发出全球青年的声音。
嘉宾合影
撰稿:北京大学学生模拟联合国协会 蔡逸飘 刘苏蒙 王禹潼
摄影: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