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至8月2日,EAUI项目暑期班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举办。学院副院长董昭华副教授、国际政治专业主任许亮副教授、研究生教务办公室主任魏西凝、国际项目办公室副主任陈芳以及博士生陈涵、吕婉琴、朱翊民,硕士生范嘉元、马懿欣参加暑期班。此外,本次暑期班还汇聚了四十余名来自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泰国法政大学的师生。

部分参会师生合影
2025年EAUI暑期班以“直面挑战与危机:21世纪前四分之一行将结束之际的东亚”为主题。在为期一周的课程中,与会师生通过主旨讲座、实地调研、学术研讨、小组汇报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就热点问题和前沿研究展开深入交流。许亮副教授以“从移民输出到移民输入?非洲移民在东亚演变格局中的机遇与挑战”为题为暑期班授课,他深入分析非洲移民向东亚地区迁移情况和本地社会的回应,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东亚非洲移民的前景与挑战。董昭华副教授以“全球化进程的演变与治理体系再平衡”为题在研讨会上发言,在回顾过去30余年全球化历程基础上,指出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各国自主选择和国内、国际两个层面的有效治理。

许亮副教授

董昭华副教授
暑期班期间,学生们还赴东京新大久保(Shin-Okubu)地区参访,与当地居民以及外来移民进行交流和探讨,深入了解了该地区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增进中外文化交 流互鉴。


学生活动
在项目结业汇报环节,各学生小组围绕非洲在华移民研究、情感外交理论实践、青年政治参与机制、人工智能科学应用及深海采矿国际治理等前沿议题展开研讨。通过案例深度分析、模拟国际峰会等创新形式,系统呈现了对暑期班课程理论的消化吸收与创造性思考。五校评审教师对学生们的展示成果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学生们能够突破国籍差异、文化隔阂与学科壁垒,在有限时间内完成理论框架完整、案例分析深入、与呈现创新性三位一体的高质量汇报,充分彰显了东亚青年学者应对全球性议题的学术潜力与跨文化协作能力。

【延伸阅读】
EAUI(East Asian University Institute)项目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日本早稻田大学亚太研究科、韩国高丽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泰国法政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合作开展的校际暑期班项目,自2012年开展以来己举办13届暑(寒)期班。本届EAUI项目暑期班是2020年以来首次恢复线下举办,下一届暑期班拟于2026年7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
【学生感悟】
陈涵(2023级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生)
今年是EAUI项目自2019年以来的首次重启,能够成为这一项目的一员,我感到无比荣幸。在为期五天的密集课程中,我们与来自东亚多所高校的师生共同探讨区域治理、移民政治、情绪与外交政策、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影响等重大议题,全面拓宽了我对亚洲区域一体化所面临挑战与前景的认识。项目内容涵盖讲座、主题论坛、田野调查与小组展示,结构紧凑,层次丰富。在小组展示环节,我们围绕中国、意大利与泰国的移民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展开了跨文化的深入交流,即便是在南方国家中,泰国和中国的移民模式也有差异,值得进一步探讨产生差异的因果机制。最难忘的经历莫过于在新大久保的田野调查。我们实地走访多元移民社区,观察街区商业生态,并与在此经营的韩国、印度、中国、泰国商人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经营模式与移民经验。这不仅为我们对移民议题的理解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也让我更直观地体会到日本社会在面对移民问题时所体现出的复杂性。本次暑期项目不仅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与研究方法,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回应现实世界的责任与可能性。尤其在当前地缘政治高度不确定的背景下,EAUI所推动的跨国合作与多元对话为区域研究注入了重要的开放性与前瞻性。我们也在这个项目中认识到了一群好朋友。我将以此为契机,持续关注全球南方议题,并将此段经历作为我学术道路上的宝贵启示与动力源泉。
吕婉琴(2024级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
通过今年的EAUI项目,我们在早稻田大学度过了充实的五天。教授们为大家带来了议题多样、内容前沿的讲座,包括东亚的人口困境与移民问题、国际关系中的情感因素、青年的政治参与与代表性、国际法与海底矿产开发争议,以及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科学研究的革命性影响等等。这些多元化的学术声音,使我拓展了自身的知识边界,收获了全新的视野和思维视角。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新大久保的field trip活动。作为东京著名的多文化社区,这里真实展现了全球化时代移民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复杂图景。调研过程中,我与来自不同国家和专业背景的同学合作,通过实地观察、访谈交流,共同探讨了移民社区的文化适应等问题。作为在东京有过居住经验的韩国文化爱好者,新大久保是我经常前往的街区。这次实地调研则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察视角,去深入思考这个繁华热闹的街区所承载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东亚各国虽然在经济水平、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我们面临着相似的时代挑战——人口结构变化、环境危机、地缘政治紧张、技术革命冲击等。我将带着在这次经历中获得的学术启发和友谊财富,继续在自己的研究道路上前行,并为促进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学术交流与文明对话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朱翊民(2024级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
七天,十二场精彩的学术输入,一场五十分钟、由学生跨国合作完成的作业输出,堪称对学术能力的全方位锤炼。无论是在新兴全球治理议题上的汲取知识的宝贵机会,还是就传统议题思考后迸发的论辩火花,抑或是间歇之余和各国教授们深度探讨衍生的智识灵感,当踏上这一项目起,此次跨代际、跨院校、跨国别的EAUI项目就注定极有意义。一方面,这是一个“交流”活动,通过项目,我们见识到同处亚洲之下不同国家青年关注议题的迥异,也同时结识了一批优秀的朋友们。另一方面,这是一个“感悟”活动,犹记得许亮老师在回程前和我们分享的“以日本为方法”,此次活动(当然,这也包括活动之余的闲逛和漫谈)建立起的参照系将引领我更多地以比较视角看待中国、理解东亚、审视世界。这是一个很棒的活动!
范嘉元(2024级外交学专业硕士生)
于我而言,本次项目犹如一面镜子——在学术上,EAUI使我们得以领略各国学者理解国际关系的思路、视角与关切,这增进了我对本学科如何“全球化”的体验;在生活中,与同龄人的深入交流令我倍感珍惜作为年轻人的“相似性”,虽然所处国家、所学专业、求学阶段有所差异,但大家分享着相近的爱好,面临着相似的人生课题,期待在未来的道路上携手并进;在项目外,我尽情地探索东京,在生活点滴里感受真实的而非想象中的日本,了解日本年轻人的生活,这极大丰富了我对日本的了解。
马懿欣(2024级MIR项目硕士生)
非常开心参与 EAUI 项目,与来自五所高校的研究生进行跨文化对话。围绕“全球治理的东亚实践”,我们首先聚焦东盟机制,探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如何在保护主义浪潮中兼顾“东盟中心性”与域外力量,维系区域经济一体化。随后,我们把目光转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的国际海底管理局(ISA)谈判,剖析其正在拟定的《深海采矿守则》如何平衡成员国、企业与环保组织的多元诉求,推动公海资源共治。在“人工智能与学术伦理重构”环节,我们探讨 AI 深度介入学术研究带来的挑战:研究者的角色是否将被重新定义?AI 的工具边界应如何划定?未来的学术共同体将呈现何种形态?我们达成的共识是——如果学术的核心使命在于探索未知、跨越藩篱,那么 AI 必须作为受监管的辅助工具,而非凌驾于人之上的主体。最后,以日本社会为样本,我们比较了东亚各国对移民的“包容 vs 排斥”光谱,追问选举政治中的排外情绪、个体权利与共同体意识之间的结构性张力,并倡议以开放态度寻求社会共识。东亚的挑战固然严峻,却并非无解。正是 EAUI 这样的跨校平台,让学者、青年与潜在决策者得以超越单一视角,洞见区域议题的联动性。唯有基于共同利益的协作,方能在全球治理与科技伦理等关键领域提出可持续的东亚方案。
文字:范嘉元、朱翊民
照片:早稻田大学
责编:陈芳